经行塔下几春秋

出自宋代郑清之的《咏六和塔》,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īng xíng tǎ xià jǐ chūn qi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
行塔春秋:(名)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正富(年纪不大,将来的日子很长)。②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曾由孔子修订。后来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③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因鲁国《春秋》包括这一段时期而得名。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高处:高处gāochù∶隆起的地方或位置;山丘∶相对较高的位置带来一张在三万五千英尺高处拍摄的能反映真相、轮廓鲜明的照片
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走路~骑车快。论手巧,大家都~他。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咏六和塔》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六和塔下几经岁月的感慨,表达了对未能攀登高处的遗憾之情,最终认为回归旧林丘休憩更胜一筹。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经过六和塔的岁月已经不少,
每每懊悔未能到达塔顶。
今天才意识到高处的危险,
不如回归,躺卧于旧林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他曾多次经过六和塔,但却未能攀登到塔顶,因此心生遗憾。在塔的高处,作者领悟到了攀登的艰险和风险,他开始怀疑是否值得继续追求。最终,他认为回归旧林丘,享受宁静和安逸,比攀登高处更为可贵。

这首诗以六和塔为背景,通过对塔的描绘和自身感悟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追求的思考。诗中的塔象征着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而作者的遗憾和归宿的选择则呈现出人们面对挑战和抉择时的内心纠葛。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思绪,通过对高处和低处的对比,传递出一种平和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提醒人们在不断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中,要懂得珍惜当下的安宁与满足,不必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名利,而是要在内心中找到真正的安宁和平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清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