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疏狡兔

出自宋代赵蕃的《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fáng shū jiǎo t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雨后凉虽在,秋中月遂孤。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遗珠。
屡起瞻云汉,还成候挈壶。
清羸只益苦,庭树有栖乌。
()
狡兔遗珠:1.谓遗失珍珠。语出《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元袁桷《康乐图》诗:“悲懽蚁旋水东注,遗珠罔象迷其津。”2.指遗失的珍珠。唐张籍《罔象得玄珠》诗:“赤水今何处,遗珠已渺然。”元丁鹤年《题画葡萄》诗:“碧云凉冷驪龙睡,拾得遗珠月下归。”明李东阳《再赠三首用前韵》之二:“荆山有抱玉,沧海有遗珠。”3.喻指弃置未用的美好事物或贤德之才。宋俞文豹《吹剑录》:“古今诗人,间见层出,极有佳句,无人收拾,尽成遗珠。”清裘日脩《南闱揭晓日示多士》诗:“只愁结就珊瑚网,别有遗珠可奈何?”鲁迅《集外集拾遗·<新俄画选>小引》:“这区区十二页,又真是实不符名,毫不能尽绍介的重任,所取的又多是版画,大幅杰构,反成遗珠,这是我们所十分抱憾的。”
挈壶益苦栖乌

《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月圆之夜却无月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雨后凉虽在,秋中月遂孤。
未妨疏狡兔,端恐失遗珠。
屡起瞻云汉,还成候挈壶。
清羸只益苦,庭树有栖乌。

诗意:
雨后的清凉虽然依然存在,但在这个秋季的时刻,月亮却孤单地消失了。这并不妨碍聪明的兔子四处觅食,但我担心月亮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光芒。我多次期待着月亮的出现,却只能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空手而归的行人。我清瘦的身影只增加了苦涩,而庭院的树上仍栖息着黑乌鸦。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月圆之夜却无月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自然变化的感慨。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深思。

首先,作者用雨后凉虽在、秋中月遂孤的对比,表达了月亮在秋天的夜晚缺席的情景。这种对比烘托出月亮的珍贵和缺失所带来的孤寂感。

其次,作者提到疏狡兔和失遗珠,通过动物和珍宝的形象,表达了对月亮消失的遗憾和担忧。兔子的疏狡象征着生活的坚韧和适应力,而失遗珠则象征着珍贵的东西的流失和失去。

然后,作者多次起身仰望云汉,候挈壶。这里的云汉指的是银河,而挈壶则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通过仰望云汉和神仙的形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作者以清羸的形象和庭院的树上栖息的乌鸦作为自己的身影和周围环境的映射。清羸的形象传递出作者的孤独和忧伤,而庭院的树上栖息的乌鸦则增添了一丝阴郁和凄凉的氛围。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诗人对于月亮缺失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手法的运用,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变化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于追求美好、超越尘世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