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名聊尔尔

出自宋代冯时行的《题苏庆嗣睡乐轩》,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ē míng liáo ěr ěr,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
睡觉,殊辙,乐欤,达人,方寸,太虚,不知,寤寐

这是宋代冯时行的《题苏庆嗣睡乐轩》。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庆嗣的睡乐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冯时行对睡眠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诗中描述了苏庆嗣的居室,以及他对睡眠的态度。"六凿森剑戟"和"一枕寄华胥"揭示了苏庆嗣凭借睡眠进入仙境或幻境的奇妙体验。诗人认为,苏庆嗣的睡眠方式与常人不同,他能够在睡眠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诗中还提到了"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暗示苏庆嗣是一个有深厚学识的人,他的睡眠体验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进入了宇宙的无边无际之中。对于苏庆嗣来说,忧愁和快乐没有差别,醒睡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的心境既不受外界的困扰,也不受内心的纷扰。

诗人通过对苏庆嗣睡眠状态的描写,以及对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表达了对睡眠的思考和颇具哲理的观察。他认为,过去的时光如同蝴蝶飞舞,而现在的时光却如同稻草纷乱。他发现自己的睡眠状态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既不缺乏也不过剩。他质问睡眠是否真正是一种乐趣,不睡觉是否真的能让人更加安宁。然而,他认为这个以睡眠为名的轩宇是否会限制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使自己陷入狭隘的角落。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了这些疑问,并不敢妄下结论,担心自己的言辞会惊扰愚昧的人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庆嗣和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探讨了睡眠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睡眠对于思维和心灵的影响。诗人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出睡眠《题苏庆嗣睡乐轩》是宋代冯时行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睡觉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无欠亦无余。
以睡为乐邪,不睡宁非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觉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尔,至言恐惊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庆嗣的睡乐轩为题材,通过对睡眠的思考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哲思。

诗中描绘苏庆嗣的居所,他在睡梦中能够体验到奇妙的境界。作者认为苏庆嗣的睡眠方式与众不同,他在睡梦中真正感受到了乐趣。

诗中提到"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意味着苏庆嗣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睡眠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融入了宇宙的无垠之中。对于苏庆嗣来说,忧愁和快乐没有区别,清醒和睡梦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他的内心既不受外界的困扰,也不受内心的纷扰。

通过对苏庆嗣的睡眠状态进行描绘,以及与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睡眠的思考和深度观察。他认为过去的时光如同蝴蝶般美丽,而现在的时光却像是稻草一般纷乱。他发现自己的睡眠状态达到了一种平衡,既不过多也不缺乏。他质疑睡眠是否真正是一种乐趣,不睡觉是否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平静。然而,他又担心以睡眠为名的轩宇是否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使他陷入了狭窄的角落。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了这些疑问,并不敢妄下结论,担心自己的言辞会惊扰愚昧的人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庆嗣和自己睡眠状态的对比,探讨了睡眠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睡眠对思维和灵魂的影响。作者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睡眠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冯时行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冯时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