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响应之

出自明代刘基的《咏史(二十一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iān xià xiǎng yìng zhī,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
野马不豢食,强受组与羁。
低头衡□下,各自东西驰。
秦人任法令,斩艾尊君师。
六合始一家,恩爱已乖离。
一旦山东客,揭竿以为旗。
叫呼骊山徒,天下响应之
素车拜轵道,谁复为嗟咨。
()
野马:野马yěmǎ未经人驯养的马,如蒙古野马又名普氏野马przhevalski’shorse逃到野外生活的家马∶田野上空蒸腾浮游的水汽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豢食低头:(动)①垂下头:举头望明月,~思故乡。②比喻屈服:决不向困难~。
东西:1.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他买~去了。雾很大,十几步以外的~就看不见了。语言这~,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咱们写~要用普通话。2.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老~。笨~。这小~真可爱。
法令:(名)政权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的总称:国家~|遵守~。
恩爱:(夫妻)相亲相爱,有情义:~夫妻。小两口儿十分~。
乖离:乖离guāilí抵触;背离
揭竿:举竿;持竿。特指武装暴动。竖立旗竿。
以为:(动)认为:我~他已经走了。
叫呼天下:1.指中国或世界:~太平。我们的朋友遍~。2.指国家的统治权:打~。新中国是人民的~。
响应:(动)回声相应,比喻用语言、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素车轵道

《咏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刘基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野马不豢食,强受组与羁。
野马不受人驯服,自由奔放;而勉强受制于组织和羁绊。
这两句诗描绘了野马的形象,暗喻人们的本性追求自由和独立,不愿受到束缚和控制。

低头衡□下,各自东西驰。
低下头颅,衡量着利害得失,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疾驰。
这两句诗表现了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追逐个人利益,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不再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秦人任法令,斩艾尊君师。
秦人任凭法令,将艾尊君师斩杀。
这两句诗揭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的残酷和专制,法律和权威无情地摧毁了人们的情感和尊严。

六合始一家,恩爱已乖离。
六合之间本应是一个大家庭,但现实中亲情和爱情已经疏离分离。
这两句诗反映了社会分裂和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疏离,强调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一旦山东客,揭竿以为旗。
当山东的客人起义,掀起旗帜。
这两句诗描述了山东地区的起义运动,意味着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叫呼骊山徒,天下响应之。
呼唤着骊山的子民,天下人响应起来。
这两句诗凸显了起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表达了人民对变革的渴望和支持。

素车拜轵道,谁复为嗟咨。
素车向长辈行礼,问道:“哪里还有值得叹息的地方?”
这两句诗展现了尊敬传统和长辈的风俗习惯,但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对于改变现状而苦恼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中所描述的社会动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