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桑不谩勤。宋代。苏辙。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造化真怜汝,耕桑不谩勤。经过话关陕,贫病不堪闻。
《蚕麦》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春天旱灾时麦子只熟了一半,蚕丝只收获了十分之一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造化和农民辛勤劳作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春旱麦半熟,蚕收仅十分。
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造化真怜汝,耕桑不谩勤。
经过话关陕,贫病不堪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干旱的景象,麦子只熟了一半,蚕丝的收成也只有十分之一。尽管农作物受到了干旱的影响,但是作者并不忧虑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因为他仍然幸运地拥有一件襦裙(一种古代的上衣)。这里,襦裙成为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感激和对生活中一些微小幸福的体验。
诗中的“造化”一词指的是自然的变化和运行规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感叹。作者通过描写农民勤劳的耕作和养蚕的辛勤努力,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虽然他们面临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但作者希望这些困境不被轻易传颂,以避免给他人带来悲伤和痛苦。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矛盾感受,同时传递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颂和对命运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悟,诗词传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展示了苏辙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