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欲上疑无路

出自宋代苏辙的《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īng shān yù shàng yí wú lù,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
东望嵩高分草木,回瞻原隰涌波澜。
()
青山:长满绿植的山。
疑无路高分草木:1.草与树木。2.指荒野。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波澜:(名)大的波浪,常有比喻用法:台风大作,海水涌起~|~壮阔的群众爱国运动。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是苏辙所作,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上登封道的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山欲上疑无路,
涧道相萦九十盘。
东望嵩高分草木,
回瞻原隰涌波澜。

诗意:
这首诗词表现了苏辙登上登封道的过程和所见所感。诗人看到青山高耸入云,但山势陡峭,给人一种欲上而无路可寻的错觉。蜿蜒的涧道像九十个盘旋的环节,环绕在山脚下,给人一种弯道连绵的感觉。诗人东望远处的嵩山,山巅上分布着茂密的草木,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景象。回头望向原始的沼泽湖泊,波浪起伏,波澜壮阔。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势和道路的形象,展示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所见所感。首句“青山欲上疑无路”运用了修辞手法,通过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登山的困惑和迷茫。接着,“涧道相萦九十盘”描绘了道路的曲折蜿蜒,给人一种犹如蛇行的形象,同时也增加了登山的艰辛感。诗人通过对远处嵩山的描绘,展示了山峰的高耸和山间的茂密植被,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最后一句“回瞻原隰涌波澜”通过回望原隰的湖泊,表达了波澜壮阔的景象,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描绘山势、道路和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面对险峻的登山之路时的内心矛盾与迷茫。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旅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