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朗读

《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是苏辙所作,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上登封道的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山欲上疑无路,
涧道相萦九十盘。
东望嵩高分草木,
回瞻原隰涌波澜。

诗意:
这首诗词表现了苏辙登上登封道的过程和所见所感。诗人看到青山高耸入云,但山势陡峭,给人一种欲上而无路可寻的错觉。蜿蜒的涧道像九十个盘旋的环节,环绕在山脚下,给人一种弯道连绵的感觉。诗人东望远处的嵩山,山巅上分布着茂密的草木,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景象。回头望向原始的沼泽湖泊,波浪起伏,波澜壮阔。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势和道路的形象,展示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所见所感。首句“青山欲上疑无路”运用了修辞手法,通过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登山的困惑和迷茫。接着,“涧道相萦九十盘”描绘了道路的曲折蜿蜒,给人一种犹如蛇行的形象,同时也增加了登山的艰辛感。诗人通过对远处嵩山的描绘,展示了山峰的高耸和山间的茂密植被,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最后一句“回瞻原隰涌波澜”通过回望原隰的湖泊,表达了波澜壮阔的景象,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描绘山势、道路和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面对险峻的登山之路时的内心矛盾与迷茫。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在登封道上的旅程和所感所思,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难兄太学称儒师,令弟相从志不违。夜雨频穿管宁榻,春风时下董生帏。

故家文献应堪继,先世科名自可期。此日临岐无限意,愿言力学慰深思。

()
古人深恨不同时,虽得同时不识之。
独把遗编想风质,皇天何负十年期。
()

仙源尝误到,羁思正萧然。秋静夜方静,月圆人更圆。

清尊歌越调,仙棹泛晴川。幽意知多少,重重类楚绵。

()
胡雁南翔已尽回,闺中不见寄书来。
穷荒二月无青草,长对东风赋七哀。
()

秋浦老渔人不识,清溪数湾船一只。

钓竿垂垂钓丝直,眼光过似豀光碧。

()

自君有楚役,离念日以旋。

今兹遂行迈,那免相迍邅。

()

风光亹亹逼人来,过去清明更不回。巳日家人还祓禊,蜀江清水快流杯。

关关啼鸟如相和,冉冉残花欲尽开。自笑野心安淡泊,亦能随众上春台。

()

昔时骑羊总角儿,三三两两诵书诗。颜衰鬓秃不称意,犹挟残编乞有司。

人生欲官不可得,问我得官胡弃之。六月绣襦绮袷黄金胄,行人拍手好威仪。

()

珍蔬解佐盘餐饱,妙剂真令病骨轻。钟乳茈姜皆楚产,荐芹聊致野人诚。

()

蕉红梅白映庭隅,莫惜风前酒百壶。得姓共为妫水后,旧家同是羽林孤。

江山异代成今昔,牛斗分星带越吴。勿以二毛相顾笑,晚收犹可望桑榆。

()

客况无聊只自悲,凄凉怕近夕阳时。收帘野店关门早,荷担樵夫下岭迟。

雩峡水浑沙鸟浴,芦花烟起钓船炊。驱驰已觉劳形甚,愁说前滩路更危。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

楚城悲远望,君去更悠悠。十月逢南雁,章江兄北流。

寒沙带宿莽,霜日下孤舟。明发湘东路,应添吊屈愁。

()
龟儿吐火。
鹤儿衔火。
药线上、轮儿走火。
十胜一斗七星球,一架上、有许多包裹。
()

芭蕉丛丛生,月照参差影。数叶大如墙,作我门之屏。

稍稍闻见稀,耳目得安静。

()
大有公卿弗似吾,一枝藤上挂葫芦。
旋疏苔石通崖溜,自祝山神保鹤雏。
休羡铭旌题极品,试将槐树植三株。
依然此事凭阴德,从古幽明理不殊。
()
密雪来何晚,穷冬候欲差。
投空落细米,布地净平沙。
缭绕飞相著,重仍积暗加。
雨微花破碎,风细脚倾斜。
()
曾几何时屡乞晴,炉烟未断已收声。
天於老子亦多可,国有丰年方太平。
风土不堪人佩犊,月明无复夜啼鼪。
及今便可归田去,牛背斜阳一笛横。
()
学道或五穷,谈兵有三顾。
人情市门朝,世态狙公暮。
坐令直躬人,稍作折腰步。
侯郎器如此,可使终不遇。
()
山有石,石有玉。
玉有瑕,即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