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诚抱松直。宋代。苏辙。乘轺旧西蜀,出镇复东川。父老知遗爱,壶浆定满前。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望重朝中旧,疆分剑外天。岁登无猛政,蛮服罢防边。去国身虽乐,忧时论独坚。孤诚抱松直,汇进比茅连。我亦相従逝,疏狂且自全。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是宋代苏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乘坐豪华的马车,离开曾经镇守的西蜀,再次出征东川。老百姓都知道您的深情厚意,已经装满了美酒和美食。这片江山曾经是您征战的道路,旗帜已经飘扬在异邦的权力之下。远望时,您在朝中的地位备受重视,而疆土划分已经超越了剑外天。岁月流转,政治已不再强硬,边防的蛮族服从也已罢休。离开国家虽然身心畅快,但在困难时刻,您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您孤身一人,坚守着忠诚和正直的品质,这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相比,更像是松树挺立于原野,而不是茅草连绵一片。我也曾经与您相伴一段时光,虽然生活放荡不羁,但我却保持了自己的完整。
诗词表达了诗人苏辙对苏公佐修撰知梓州的送别之情。苏公佐是苏辙的父亲,担任过修撰知梓州的职位。诗人在送别的时刻,感慨万千,表达了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苏公佐在西蜀和东川的征战经历,以及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对国家的贡献。诗人对父亲坚守忠诚和正直的品质表示赞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父亲分别后的孤独和自傲之情。
整首诗以苏辙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对父亲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忠诚和坚持价值的赞颂。通过描绘父亲的征战经历和朝中的地位,诗人展示了苏公佐的英勇和忠诚,以及他对家族、朝廷和江山的热爱。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增添了诗意的层次感,如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等,使诗词更富有画面感和感情色彩。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充满了对亲情和忠诚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苏辙的自豪与坚守。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