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众久参缘自熟

出自宋代苏辙的《约洞山文老夜话》,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áng zhòng jiǔ cān yuán zì shú,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山中十月定多寒,才过开炉便出山。
堂众久参缘自熟,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
()
出山:(动)比喻出来做官或担任某种职务:归隐山林,不再~。
堂众清谈:(动)原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空谈哲理,后泛指不切实际的谈论:~误国。
夜阑:夜将尽;夜深
客房:客房kèfáng供旅客住宿的房间
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约洞山文老夜话》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一个夜晚,苏辙在山中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十月,炉火初开他就离开山间。他在堂众中已经久经参悟,和郡人约定见面,但郡人的忙碌让他感到诧异。他希望能够向郡人请教胜法,同时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深夜清谈的机会。他认为今晚客房里的客人应该不会睡觉,而是愿意与他一起赏明月,到林间去。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山中十月定多寒,
才过开炉便出山。
堂众久参缘自熟,
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
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客房应不睡,
欲随明月到林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山中的寒冷十月夜晚为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闲暇和思辨的向往。

诗的开头,“山中十月定多寒”,描绘了山中的严寒气候,寓意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苏辙用“十月”代指冬季,突显了严寒的程度。

接着,“才过开炉便出山”,苏辙表示他刚刚离开山中的住所,就已经点燃了炉火,暖和了身体。这句话暗示他对冬季的寒冷不屑一顾,展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下一句,“堂众久参缘自熟”,表明苏辙在修行道路上已经参悟颇深,与同修的众人关系亲密。这里的“堂众”指的是同修的人们,他们都已经对修行有了一定的体悟,彼此之间有了默契。

然而,“郡人迎请怪忙还”,苏辙期待与一个郡守见面,但郡守的忙碌使他感到诧异。这句诗揭示了社会中繁忙而琐碎的事务,与苏辙内心追求清谈和思辨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他希望能够向郡人请教胜法,即修行的高境界和方法,并期待一次深夜清谈的机会。这表明苏辙对于思辨和精神交流的渴望,对于心灵的追求。

最后两句,“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苏辙认为今晚住在客房的人不会入睡,和他一样,他们也愿意去林间欣赏明月。这里的明月象征着纯洁和清明,林间则代表着自然和宁静。苏辙希望能够与那些心灵相通的人共同赏析自然之美,进行深夜的思辨和交流。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于闲暇和思辨的向往,他在寒冷的山中度过十月,离开山间后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深夜清谈,探讨修行的方法和境界。他对于繁忙的社会感到诧异,表达了对于纯洁和宁静的渴望。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苏辙对于思辨和心灵交流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