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满照盆

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īng quán mǎn zhào pé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红尘合,开怀野寺存。
南山抱村转,渭水带沙浑。
亭峻朱栏绕,堂虚白佛尊。
烦襟喜修竹,倦马乐芳荪。
白(叠毛)
柔随手,清泉满照盆
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
馈食青蔬软,流匙细粟翻。
老僧勿施敬,对客说山门。
()
走马,红尘,开怀,修竹

《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走马红尘合,开怀野寺存。
南山抱村转,渭水带沙浑。
亭峻朱栏绕,堂虚白佛尊。
烦襟喜修竹,倦马乐芳荪。
白(叠毛)柔随手,清泉满照盆。
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
馈食青蔬软,流匙细粟翻。
老僧勿施敬,对客说山门。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在青峰寺下院翠麓亭的景色和心境。诗人骑着马融入了纷繁复杂的世俗红尘之中,但他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南山环抱着村庄,渭水流经沙浑之地,构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亭子高峻,红栏围绕,堂内空旷,供奉着洁白的佛像。诗人感到烦闷时,可以欣赏竹林,疲倦的马可以在芳草地上快乐奔驰。柔软的白毛随手拂过,清泉满盆照映光亮。洗净尘垢的面庞,再次抚摩着饱满的肉体。青蔬软绵绵地供应,细粟从流动的食器中翻滚。老僧宽慰客人不必过于拘束,可以直接谈论山门的事物。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辙对自然与寺庙的向往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在纷扰的尘世中,他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色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寺庙作为一种宗教场所,被诗人视为心灵净化的地方,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诗中的自然景色如南山、渭水、竹林、清泉等都展现了苏辙对宁静和纯净的追求。这种对自然的渴望和对人生的反思,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相契合,也体现了当时士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的情感表达。

诗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和内心的平静。通过马、竹、清泉、白毛等形象的运用,诗人创造了一种宁静、纯净的氛围。同时,诗中的对话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与内心的互动关系,他在这种互动中寻求慰藉和启发。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与寺庙的景色,表达了苏辙对宁静与纯净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示了他在纷繁的世俗中寻求心灵净化和安宁的愿望。这首诗词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审美趣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