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守威名竦汉边。宋代。苏辙。魏公德业冠当年,汝守威名竦汉边。将相传家俱未远,子孙到处各推贤。风流最喜君真似,符竹连分政得专。岘首重寻碑堕泪,习池还指客横鞭。逃亡已觉依刘表,寒俊应须礼浩然。当有郡人知古意,栏街齐唱接篱篇。
诗词:《送王恪郎中知襄州》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魏公德业冠当年,
汝守威名竦汉边。
将相传家俱未远,
子孙到处各推贤。
风流最喜君真似,
符竹连分政得专。
岘首重寻碑堕泪,
习池还指客横鞭。
逃亡已觉依刘表,
寒俊应须礼浩然。
当有郡人知古意,
栏街齐唱接篱篇。
这首诗是苏辙的作品,题为《送王恪郎中知襄州》。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魏公的德业在当年独领风骚,
你守护着威名,挺立在汉边。
将相的名声传承至今未远离,
子孙们到处都推举贤能之人。
风流的人最喜欢你的真实,
你将政务分配得井井有条。
我重赴岘首,寻找那块碑石,流下泪水,
回到习池,看着你指挥着客人的马鞭。
你已经感到逃亡的压力,依附于刘表,
你这位寒俊之士应该效仿礼义的浩然之风。
当地的人们应该理解你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街上的人纷纷唱和你的诗篇,接过你的篱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送别王恪郎中去襄州任职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王恪的赞赏和祝福。
首先,诗人称赞了王恪的品德和才能,将他与魏公相提并论,认为他在守护边疆时有着威名和声望。
其次,诗人提到将相家族的传承,表示王恪并非偶然之才,而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中的杰出人物。
接着,诗人赞美王恪的真实和风流,认为他在处理政务时公正无私,将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王恪的离别之情。他前往岘首寻找碑石,可能是为了寻找历史的印记和纪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伤感。
最后,诗人鼓励王恪要遵循礼义之道,不忘浩然之风,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整首诗以送别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王恪的景仰和祝福之情,同时也通过对王恪的赞美,表达了对忠诚、才能和公正的推崇。诗人还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王恪离别的感伤之情。整体上,这首诗写意深远,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时代和人物的思考和感慨。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