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弃案头文字堆

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ō qì àn tóu wén zì duī,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後乘应容众客陪。
()
拨弃案头:(名)书桌上或几案上:~工作|~书籍。
文字:(名)①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等。②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等。③指文章或文章的词句:~精通。
山色:山的景色。
四门:指明堂四方的门。学校名,即四门学。佛经有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出四门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传说。武术名词。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种架势。
究怀民事:1.农事。2.民政、政事。3.徭役。4.有关民法的各项事务。
俯首:1.低头:~沉思。2.比喻听命顺从:~听命。
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指依山固守的营垒。
荆棘:(名)泛指带刺的小灌木。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载途。
桑柘狐狸:本指狐和狸两种动物,后多专指狐。
规模:(名)(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括的范围:~庞大。[近]范围。
众客

《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拨弃案头文字堆,
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
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
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
后乘应容众客陪。

中文译文:
整理清除案头的文字堆,
清晨晴朗,山色四面开阔。
虽然年事已高,仍关心民事,
低头望着山城,心中已经失望。

荆棘烧尽了桑柘树,
狐狸已离去,狗鸡却来到。
修建城墙的规模已经初具,
等待后来的人们共同陪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写给他的朋友毛维瞻司封观修城的作品,表达了对城市发展和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头,描绘了作者整理案头文字的场景,这可以理解为作者丢弃过去的琐碎杂务,心思转向更大的事物。

接着,诗中提到了清晨的山色,展现了一幅宽广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作者对民事的忧虑和对年龄的感慨。尽管作者年纪已经不轻,但他仍然关心着社会民生问题,他的心却感到沮丧和失望,因为他看到了山城的困顿和落寞。

下半部分的诗句描述了城市的变迁。过去的荆棘已经被烧毁,桑柘树也不再茂盛,原本居住的狐狸已经逃离,取而代之的是犬鸡等庶民的出现,这象征着城市的兴衰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发展的期待。城墙的修建规模已经初具,并且通蹊隧道也已先行建设,等待后来的人们前来参观和共同建设城市。

整首诗通过揭示城市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民生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中的景物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运用,增强了对诗意的表达,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