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计行亦遂。宋代。苏辙。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躬耕奉慈亲,未觉锄櫌鄙。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新求西溪石,更筑茆堂址。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
《过张天骥山人郊居》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山莫将归,下访张夫子。
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
君年三十八,三十有归意。
躬耕奉慈亲,未觉锄櫌鄙。
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
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
客来时借问,问子何年起,
新求西溪石,更筑茆堂址。
但令三岁熟,此计行亦遂。
堂成不出门,清名满朝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拜访山居隐士张天骥的情景,并展现了苏辙对清静宁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篇,南山莫将归,意味着苏辙欣赏隐士的生活,暗示他在这个山居中找到了宁静和满足感。他下山拜访张天骥,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好奇心。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山居的景色和氛围。黍稷满秋风,蓬麻翳邻里,描绘了农作物的丰收和邻里之间的和睦。这里暗示了张天骥的生活是简朴而安宁的。
诗中提到苏辙三十八岁,表示他追求宁静生活的决心。他将自己的时间用于耕种田地和孝敬父母,没有觉得这样的生活卑微或羞耻。
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苏辙的日常生活。他在北窗边读书,靠着南园的水酿造酒。这表达了他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品味生活的热爱。
诗的结尾,松菊半成阴,日有幽居喜。这里描绘了山居的景色,松树和菊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阴影,这使得苏辙更加喜欢他的幽居生活。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辙希望能借客人之口询问张天骥的起居,以及他的计划。他希望能在西溪寻找名贵的石头,再建茅堂,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苏辙拜访山居隐士、表达对清静宁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田园生活和学问追求的赞美,展现了苏辙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苏辙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领悟。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