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庐山中

出自宋代苏辙的《江州五咏 东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ú shū lú shān zhōng,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李勃隐居庐山,泉石奇胜,今栖贤寺其故居也。
〉及为九江太守始营东湖,风物可爱。
()
读书:学习知识、技能等。
山脚:山接近平坦的土地的部分。
虚榭红蕖来下乱石隐居:退居乡里,不肯出仕。退居山野
泉石:指山水。
奇胜故居:(名)过去住过的房子:鲁迅~。
太守始营风物:风光景物。即风景。
可爱:(形)值得爱。[反]可恶|可恨。

《江州五咏 东湖》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在庐山读书时,郡治庐山下的景色。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读书庐山中,
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
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
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
乱石惊湍泻。

中文译文:
在庐山中读书,
在庐山下任郡治。
平静的湖水浸润山脚,
云峰与虚榭相对。
红莲花纷纷欲落,
白鸟时常从天降临。
仍然思念隐居的美好,
混乱的石头惊动湍急的水流。

诗意和赏析:
《江州五咏 东湖》描绘了苏辙在庐山读书时的景色,以及他担任九江太守时修建东湖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苏辙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直接点明了苏辙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他在庐山这样的名山之中读书,而郡治则设在庐山的脚下,这里的环境应该更为平静和宜人。

接下来的两句"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描绘了湖水平静地流淌在山脚之间,而云峰则与虚榭(指庐山上的建筑物)遥相呼应。这些景物的描绘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

接着的两句"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通过描绘红莲花的凋谢和白鸟的飞落,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红蕖的凋零和白鸟的降临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和自然界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表达了苏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仍然思念着隐居的美好,而乱石惊动湍急的水流则象征着现实世界的纷扰和变化。

整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庐山和东湖的景色,并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苏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诗中融入了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展示了苏辙细腻而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