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余何足言

出自宋代邵雍的《自余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ì yú hé zú yá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
天地:(名)①天和地:惊~,泣鬼神。②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③境地: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

《自余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邵雍对于天地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类的身体诞生于天地之间,但人的心灵超越了天地的局限,存在于天地之前。天地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一切,包括人类,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天地创造的众多事物之一。因此,人类的存在相对于天地来说微不足道,难以言尽。

赏析:
这首诗词虽然简短,但通过表达作者对天地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邵雍深邃的哲学思想。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和渺小,以及人的心灵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诗中的"自余"意味着人类作为一种存在,相对于宇宙的广阔和无限,是微不足道的。邵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强调了人类应该保持谦逊和虚心的态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这种谦逊的态度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佛家思想中的"空"等理念相呼应。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首诗词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简单的文字,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复杂的哲学思想,展示了邵雍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文人的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