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先民不复见

出自宋代邵雍的《凴高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óu chàng xiān mín bù fù jià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谁将酷烈千般毒,变作恩光一派深。
惆怅先民不复见,更凴高处尽沉吟。
()
酷烈,千般,惆怅,先民,沉吟

《凭高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谁将酷烈千般毒,变作恩光一派深。
惆怅先民不复见,更凭高处尽沉吟。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伤痛和政治不公的忧愤之情。诗中,作者以凭高之姿吟咏,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赏析:
首句“谁将酷烈千般毒,变作恩光一派深。”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问题,暗示了社会上存在的残酷和不公。作者用“酷烈千般毒”来形容社会的丑恶现象,而“变作恩光一派深”则意味着作者希望这些恶劣的现象能够转变为光明和善良。

接下来的两句“惆怅先民不复见,更凭高处尽沉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作者感叹先民们的智慧和高尚品德已经消失不见,而他只能凭借高处的视野,默默地吟咏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词通过反问、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将作者内心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凭高吟咏,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邵雍对社会伦理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期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