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燮之功

出自宋代邵雍的《水旱吟》,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diào xiè zhī g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尧水九年,汤旱七载。
调燮之功,此时安在。
()

《水旱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作品。这首诗词描述了尧时九年连绵不断的水灾和汤时七年的旱灾,反思了治水和调节天灾的功绩,以及在当下这样的时刻这些功绩所在之处。

《水旱吟》的中文译文如下:
尧时连年水灾骚扰,汤时又遭旱灾煎熬。
调燮功劳何处躲藏,此时何在安身之道。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关注,并通过历史上的两位传说中的君主——尧和汤来象征性地阐述。尧和汤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他们在治理天灾方面有着较高的声望。诗中的水灾和旱灾代表了自然灾害的两个极端,旨在强调当时的灾害有多么严重且持久。

作者通过反问句“调燮之功,此时安在”,表达了对治水和调节天灾的功绩在当下时刻的缺乏和迷失的担忧。诗词中的“调燮”指的是尧时的大臣调伯龙的治水功绩,但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治水才能在哪里找到呢?这种反问意味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对当时政府治理灾害的不力表示担忧。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和治理能力的思考。通过对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的提及,诗人传达了自己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切,并呼唤有能力的领导者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灾害和保护人民的生活。这首诗词唤起了读者对于灾害和治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期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