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莺啼不见人

出自宋代邵雍的《可惜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ī jiàn yīng tí bú jiàn ré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可惜熙熙一片春,不多时节觅无因。
眼前园苑知何限,只见莺啼不见人
()
熙熙时节:1.季节、节令。2.节日。3.合时、适时。4.时刻、时候。
只见:犹言只觉得。
不见:1.不曾相见。2.见不着;丢失。

《可惜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可惜熙熙一片春,
不多时节觅无因。
眼前园苑知何限,
只见莺啼不见人。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春天的遗憾和思考。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充满着生机和希望,而作者感到遗憾的是,这美好的春天短暂而无法持久。他感叹时间的飞逝,没有更多的时光来寻找春天的原因或缘由。他站在眼前的园苑中,却不知道春天的限度在哪里,只听到莺鸟的歌声,却看不到人的身影。

赏析:
《可惜吟》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无常的思考。诗中的"熙熙一片春"形容了春天的繁荣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不多时节觅无因"则传达了作者对时光短暂的遗憾和无法逆转的感觉。这种无奈和思考进一步被"眼前园苑知何限"所强调,作者对春天的局限性感到困惑。最后两句"只见莺啼不见人",以对比的手法,通过听到莺鸟的歌声但看不到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事已非、时光荏苒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展现了邵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性的深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感叹于无法永恒地拥有它们的遗憾。这种对时光流逝和无常的思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通过描绘春天的短暂和无法捉摸的特性,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无常的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