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隔秋千出

出自宋代邵雍的《共城十吟·其五曰春郊寒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uè gé qiū qiān chū,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郭外花亦繁,不谓繁华失。
幸非在郭中,不见繁华物。
不寒不暖天,光阴半晴日。
花外秋千鸣,月隔秋千出
()
不谓:1.不说、不以为。2.不料、意想不到。
不见:1.不曾相见。2.见不着;丢失。
繁华物光阴:(名)①时间:~似箭。[近]时光|时间。②(方)日子③。
晴日:晴天。
秋千:(名)一种运动和游戏的用具,在木架或铁架之间系上绳索,下面拴一块长板。人在板上用力蹬以来回摆动。

《共城十吟·其五曰春郊寒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郭外花亦繁,不谓繁华失。
幸非在郭中,不见繁华物。
不寒不暖天,光阴半晴日。
花外秋千鸣,月隔秋千出。

诗意:
这首诗词以春天的郊外寒食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独特感悟。诗人观察到郭外的花朵也是繁盛的,但他认为这种繁华并没有失去其本真的美丽。他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尘嚣繁华之中,因为只有离开繁华的环境,他才能真正欣赏到繁华的价值。诗中描绘了一个既不寒冷也不炎热的天气,时间的流逝仿佛是半晴的一天。花朵外面的秋千摇动着,月亮透过秋千的间隙露出来。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郊外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独立态度和对清静自然的追求。诗中的花朵繁盛和秋千的摇动都是对繁华世界的象征,而诗人观察到这些景象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在表达自己对繁华的超然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繁华和美丽并不在于外部的物质堆砌,而是在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诗人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宁静的郊外,才能真正领悟到世俗背后的美好。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寂静而清新的意境,给人以静谧、宁静的感受。

这首诗词展现了邵雍独立超然的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清静自然、超脱尘世的思想风貌。它通过对繁华和宁静的对比,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