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珊瑚处

出自宋代邵雍的《铁如意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ī suì shān hú chù,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此物铁为之,何尝肯妄持。
长随大{上敝下瓦}子,永伴小车儿。
击碎珊瑚处,敲残牙齿时。
谁能学此辈,才始人鞭笞。
()
此物,小车儿,击碎,珊瑚,牙齿,此辈,鞭笞

《铁如意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这个东西是由铁制成的,从来不肯妄自持有。长期陪伴大人物,永远伴随着小车。在击碎珊瑚的时候,在敲击残缺的牙齿时。谁能够学习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人们的鞭笞。

诗意:
这首诗以铁如意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赞美。铁如意是古代官员的标志之一,邵雍以此喻指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其与常人相比,强调了其独特性和难能可贵之处。诗中通过对铁如意的描述,揭示了其所代表的高尚品质和不可替代性。

赏析:
《铁如意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邵雍对铁如意的崇敬之情。首句“此物铁为之,何尝肯妄持”直接点明了铁如意不肯随意使用的特点,体现了其珍贵和宝贵。接着,作者以“长随大上敝下瓦子,永伴小车儿”形象地表达了铁如意一直陪伴在权贵身边,无论地位高低,都离不开它的陪伴。在下两句中,作者运用“击碎珊瑚处,敲残牙齿时”来描绘铁如意的实用性和坚固性,强调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最后两句“谁能学此辈,才始人鞭笞”,以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具备铁如意品质的人才的珍视和推崇。

这首诗词通过对铁如意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坚韧、忠诚以及不可替代的品质的赞美。它将铁如意作为一种象征,既代表了权力和地位,又暗示了人们对高尚品质和人才的渴望。整首诗词行文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简单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铁如意的敬重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推崇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