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正朔犹能布。宋代。邵雍。一片中原万里馀,殆非孱德所宜居。夏商正朔犹能布,汤武干戈未便驱。泽火有名方受革,水天无应不成需。详知仁我为心者,肯作人间浅丈夫。
《观三王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片中原万里馀,
殆非孱德所宜居。
夏商正朔犹能布,
汤武干戈未便驱。
泽火有名方受革,
水天无应不成需。
详知仁我为心者,
肯作人间浅丈夫。
诗意:
这片中原广袤无垠,
几乎不适合孱弱的德行居住。
夏商时期的统治者,仍然能够推行正朔,
但汤武时期的干戈战争却还无法被消除。
泽火有名,表明它已经接受了变革,
而水天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调和。
只有真正理解仁爱之道的人,
才愿意在人世间做一个浅薄的平凡之人。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中原为背景,通过对夏商汤武等历史时期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诗中提到的“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中心地带,代表着社会的中心和核心价值观。作者通过描绘中原的广袤和壮丽,暗示了中原地区历史上的辉煌和繁荣,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这片土地上存在着问题和不适应的现象。
诗中提到的夏商和汤武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时期。夏商时期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起源,而汤武时期则代表了战争和冲突。通过对夏商和汤武的比较,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战乱的担忧。他认为,尽管夏商时期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的秩序,但战乱和干戈仍然无法被完全消除,社会还没有达到和平稳定的状态。
诗中的“泽火”和“水天”则是对社会变革和人际关系的象征。泽火有名,表示它已经接受了变革,可能指的是改革的力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水天无应,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期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理解仁爱之道的人,不会追求权力和利益,而是愿意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做一个心胸宽广、平凡朴实的人。这种对纯粹人性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人格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观三王吟》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比较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诗词中融入了对理想社会和卓越人性的向往,呼唤人们追求仁爱之道,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