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见之谓识

出自宋代邵雍的《知识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ù jiàn zhī wèi shí,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
目见之谓识,耳闻之谓知。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
()
耳闻:听说:~不如目见。这事略有~,详细情况不很清楚。
天下:1.指中国或世界:~太平。我们的朋友遍~。2.指国家的统治权:打~。新中国是人民的~。

《知识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目见之谓识,耳闻之谓知。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知识和智慧的关系。作者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思考,即通过亲眼目睹和耳闻所得到的信息才能称之为识,而知则是通过对这些识的理解和领悟而获得的。然而,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即知识和智慧在世间都是稀缺的。

赏析:
《知识吟》这首诗词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哲理。诗中的 "目见之谓识,耳闻之谓知",点明了知识的来源,强调了通过亲身经历和听闻获得的信息对于知识的重要性。作者在表达这一观点时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简练的语言直接阐述。

诗的最后两句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反映了作者对知识和智慧的珍贵性的思考。作者认为,尽管知识和识的定义清晰,但在世界上却很难找到足够丰富和深入的知识。这句诗意味深长,暗示了知识的稀缺性和获取知识的困难。

整首诗词虽然短小,但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引发人们对知识和智慧本质的深思。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知识,不断追求学习和领悟,因为真正深入的知识并不容易获得。这首诗词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启发和思考的力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