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忘生死

出自宋代邵雍的《义利吟》,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néng wàng shēng sǐ,诗句平仄:平仄平仄。
意不若义,义不若利。
利之使人,能忘生死
利不若义,义不若意。
意之使人,能动天地。
()
若义使人生死:1.生存和死亡。2.分段生死︰谓凡夫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时,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故称。
能动:(形)自觉努力、积极活动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天地:(名)①天和地:惊~,泣鬼神。②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③境地: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

诗词:《义利吟》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意不若义,义不若利。
利之使人,能忘生死。
利不若义,义不若意。
意之使人,能动天地。

中文译文:
意义不如道义,道义不如利益。
追求利益使人能够忘记生死。
利益不如道义,道义不如内心意愿。
内心意愿使人能够影响天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义"、"利"和"意"作为关键词,探讨了人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诗人邵雍表达了自己对于义、利和个人意愿的看法。

首先,诗中提到"意不若义,义不若利",意味着比起个人的自我意愿,道义更加重要;而道义又不如利益,这暗示了人们常常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放弃了道义的追求。接着,诗人指出"利之使人,能忘生死",暗示了追求利益的人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生死的存在,表达了对于个人私利的批判。

然而,诗人随后又提到"利不若义,义不若意",表明道义的重要性超过了利益的追求,而内心的意愿更胜于道义。最后一句"意之使人,能动天地",强调了内心意愿的力量,暗示了内心的追求可以改变和影响整个世界。

整首诗词通过对义、利和意的对比和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道义和内心追求的重要性的思考。诗人认为追求利益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好处,但只有遵循道义和内心的真实意愿,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影响力。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哲理和价值取向,启发人们思考和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