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若听蒯通语

出自宋代邵雍的《题淮阴侯庙十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g chū ruò tīng kuǎi tōng yǔ,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韩信事刘元不叛,萧何惑汉竟生疑。
当初若听蒯通语,高祖功名未可知。
()
生疑:生疑shēngyí引起怀疑或疑心我觉得那种做法非常令人生疑
高祖:1.祖父的祖父。2.历史上称开国的君主。3.远代的祖先。
功名:(名)①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②功绩和名声。
可知:见'可知道'。

《题淮阴侯庙十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题淮阴侯庙十首

韩信事刘元不叛,
萧何惑汉竟生疑。
当初若听蒯通语,
高祖功名未可知。

诗意:
这首诗词以题词的形式写就了淮阴侯庙。诗中回顾了汉朝初年的历史,讲述了韩信事刘邦时没有叛变,而是被萧何误导,导致刘邦对他起了疑心。如果当初刘邦能听从蒯通的劝告,高祖(指刘邦)的功绩就不会被质疑和怀疑。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历史事件,突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之间的权谋。首句“韩信事刘元不叛”,表达了韩信忠诚事刘邦的事实,强调了他的忠诚品质。接着提到“萧何惑汉竟生疑”,萧何在政治上的手腕和智谋引发了刘邦对韩信的怀疑,暗示了权谋之间的较量。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暗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他认为,如果刘邦当初能听从蒯通的意见,就不会对韩信产生疑虑,高祖的功业也不会受到怀疑。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整首诗词简洁明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权谋斗争。同时,诗人对历史的推断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使得这首诗词更具有深意和思想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