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编是非皆究知。宋代。梅尧臣。古史书不足,磨璞镌美辞。周宣石鼓文已缺,秦政峄山字苦隳。西汉都无半画在,黄初而上犹得窥。下及隋唐莫可数,奇言伟迹恐所遗。信都力黏大小轴,集十为秩仍第之。随目证讹甲癸推,青编是非皆究知。有益於古今不疑,碑虽灭绝事弗移。後人览录尚若披,信都用意无穷期。天灰地烬乃终毕,信都信都名愈出。
《读永叔集古录目》是宋代梅尧臣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古代历史书籍的缺失和残缺不全的情况,以及读者通过阅读《永叔集古录目》一书,能够窥见古代文字和历史的珍贵之处。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古史书不足,
磨璞镌美辞。
周宣石鼓文已缺,
秦政峄山字苦隳。
西汉都无半画在,
黄初而上犹得窥。
下及隋唐莫可数,
奇言伟迹恐所遗。
信都力黏大小轴,
集十为秩仍第之。
随目证讹甲癸推,
青编是非皆究知。
有益於古今不疑,
碑虽灭绝事弗移。
後人览录尚若披,
信都用意无穷期。
天灰地烬乃终毕,
信都信都名愈出。
这首诗词的意境主要围绕着古代史书的缺失和残缺不全展开。诗中提到了一系列历史时期,包括周、秦、西汉、隋唐等,指出这些时期的文字材料已经损失殆尽,只能通过零散的遗迹和碎片来窥见古代的风貌。然而,作者提到《永叔集古录目》,表达了对这部书籍的赞赏,认为它犹如璞玉一般,经过雕琢和精选,展示了珍贵的古代文献和历史信息。作者将这部书籍比喻为信都(即价值连城的宝物)。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古代史书的缺失和对《永叔集古录目》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古代文字遗存的关注。这首诗词呈现了一种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永叔集古录目》这本书的推崇和对读者通过阅读书籍所获得的知识和启发的期望。
总之,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述了古代史书的缺失和残缺不全,同时表达了对《永叔集古录目》这本书的推崇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它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考,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阅读书籍所获得的知识和启发。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