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经醉耳。宋代。梅尧臣。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骻。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潇。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诗词:《见牧牛人隔江吹笛》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见牧牛人隔江吹笛,
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
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骻。
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
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
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潇。
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
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
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中文译文:
看见对岸的牧牛人吹笛,
早晨和牛一起出牧,白天和牛在原野。
日暮时穿过树林归来,长笛刚刚放在腰间。
他面朝着尾巴骑马吹奏,音响还不够优美。
随着风声散布远近,调子随意高低。
我从江上而来,水面平静如镜子。
悠悠的声音经过陶醉的耳朵,也足够引发悲凉的情感。
如果能够与人心相和,又何必奏出夏天的音乐。
郑声实在美好,但蠹虫的情感像剥皮一样残忍。
何况它荒凉破败的痕迹,也像是瓦片一样破碎。
南箕已经变成了簸箕,寺孟的咏句已经变得混乱。
我今天留下这首诗,谁会说马喻指的是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在江边看见对岸的牧牛人吹笛的景象。诗中通过牧牛人吹奏长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牧牛人隔江吹笛,牛群在野间,展现了一幅宁静自然的场景。随后,诗人描述了牧牛人回家的情景,笛声初起,音响还不完美,但随风散布远近,调子随意高低,表达了一种随性自然的美感。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从江上观赏这一景象的感受,江面平静如镜,悠悠的笛声在陶醉的耳朵中回荡,给人以悲凉的情感。诗人认为,音乐如果能够与人心相和,即使不奏出华丽的乐曲,也能够打动人心。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引用了郑声和蠹情的比喻,意味着美好的声音和残忍的情感并存。他进一步描绘了荒凉破败的景象,将南箕(指古代的南箕星座)比喻为簸箕,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事物变迁的感慨。最后一句“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自信和坚持,不希望别人局限于表面的字面意义,而是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牧牛人吹笛的场景,通过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表达,传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纯粹生活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手法,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引发读者对自然、音乐和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词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和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音乐和情感的思考。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情感的独特感悟。诗中的景物和情感交融,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追求,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好和深层意义的思考。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