俛仰帝垣侧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七星砚》,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ǔ yǎng dì yuán cè,诗句平仄:仄仄仄平仄。
余闻星堕地,往往化为石。
石上有七星,此理余莫测。
持来当白日,光彩不为匿。
恍如起鸿蒙,俛仰帝垣侧
当由偶然似,见取参笔墨。
豪心荡珍异,乐以万金得。
南工始为伪,傅合巧无隙。
亦时疑世人,故自有能识。
()
化为:《周礼•考工记序》:“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常以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由好变坏。
七星:1.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2.指北斗星。3.七个星形的黑子或饰物。4.古乐器名,属管乐。
白日:1、白天2、太阳3、泛指时光
光彩:(名)颜色和光泽:她打扮起来~照人。②(形)光荣:她得了冠军,很~。[近]光荣。[反]耻辱。
恍如:好似;仿佛。
鸿蒙:自然的元气。《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唐.柳宗元〈愚溪诗序〉:「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也作「鸿蒙」。

诗词:《七星砚》

星堕地,化为石,
石上七星,理难测。
持来当白日,光彩不匿。
如起鸿蒙,仰望帝垣侧。
或许偶然间,取之为笔墨。
豪情荡漾,乐以万金获得。
南工始为伪,傅合巧无隙。
时常怀疑世人,故自有明辨者。

译文:
我听说星星坠落到地上,常常变成石头。
石头上有七颗星星,其中的道理我无法理解。
拿来作为砚台,它的光彩无法隐藏。
仿佛起源于鸿蒙初辟的时刻,我俯视皇宫的一侧。
也许是偶然间,我将它当作写字的工具。
豪情激荡,乐意用万金去得到它。
南方的工匠最初是伪造的,但精巧无瑕。
有时我怀疑世人,所以自有能够辨别真伪的人存在。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通过描写一块砚台,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人生观的抒发。

诗中的“星堕地,化为石”意味着星星从天而降,变成了石头,这是一种转变和融合的象征。石头上有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的含义不为人所知,是“理难测”的。作者将这块砚台当作白天使用,它的光彩照耀不显匿。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将智慧和才华融入日常生活,不掩饰自己的才华,而是毫不隐藏地展示出来。

诗中的“如起鸿蒙,仰望帝垣侧”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作者将砚台比作起源于鸿蒙初辟时刻的宇宙,自己则如同仰望皇宫一般,虔诚而谦卑。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作者使用这块砚台写字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偶然的机缘,他用这块砚台书写出千姿百态的文字。他怀着豪情和热爱,甘愿用万金去得到这块宝贝般的砚台。

最后两句“南工始为伪,傅合巧无隙。亦时疑世人,故自有能识。”表达了作者对于伪装和真实的思考。南方的工匠最初可能是伪造的,但他们的技艺却无可挑剔。作者时常怀疑世人的真实性,但他相信真相总能被明辨出来。

整首诗以砚台为主题,通过对砚台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智慧、才华和真实性的思考。它既有诗人对于宇宙起源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也有对于自身才华和追求的表达。同时,诗中还揭示了作者对于虚伪和真实的辨别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和真相的渴望。整首诗意蕴含深邃,赏析时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包括宇宙哲学、人生追求以及对于真实与伪装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