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习气未能无

出自宋代苏轼的《次韵刘景文见寄》,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ū shēng xí qì wèi néng wú,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
鲤鱼:1.鱼名。身体侧扁,背部苍黑色,腹部黄白色,嘴边有长短须各一对。肉味鲜美。生活在淡水中。2.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鲤鱼”代称书信。3.借指传递书信者。
书信: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2.指信札。
细看:细看xìkàn仔细地观察
落墨:1.落笔:思绪万千,无从~。写意画贵在大处~,得其神似。2.木工度量材料之初。3.中国画技法名。
想见:想见xiǎngjiàn经过推测得出结论。
鹤孤烈士:(名)①为正义事业和国家死难的人:革命~|~陵园。[近]先烈|英烈。②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暮年,壮心不已。
书生:书生shūshēng∶读书人白面书生∶指抄写的人
习气:(名)逐渐形成的坏习惯、坏作风:庸人~未除。[近]习惯。
未能:不能。
哀歌:(名)悲伤的歌曲:一曲~催人泪下。②(动)哀伤地唱歌:俯首~。
唾壶

《次韵刘景文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淮上东来双鲤鱼,
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
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
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
醉后哀歌缺唾壶。

中文译文:
来自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巧妙地将书信传递过江湖。
细细观察,书信上的墨迹都显得瘦削,仿佛可以想象到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孤独和高洁。
这样的家庭风范是为了烈士而保留的,但是书生们的习气却无法摆脱。
不要因为老骥(老年的良驹)思念千里(远方),醉酒后唱出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寄托情感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象征着传递书信的重要角色,它们巧妙地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和信息,跨越江湖传递。这一形象揭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分离时的相思之情。

其次,作者通过细看书信上的墨迹,描绘了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形象。墨迹的松瘦象征着发信人的孤独和高洁,暗示着他们独立于世俗之外,追求内心的真实和高尚。这种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推崇。

接着,作者将烈士家风与书生习气进行对比。烈士家风代表了家庭的家训和价值观,它是为了烈士而保留的,体现了家族的崇高传统。然而,相比之下,书生们的习气却无法摆脱,暗示了社会习俗对于个人品性的影响和限制。

最后,作者劝告读者不要因为对远方的思念而忽略眼前的真实和重要。他用老骥思千里的比喻,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思念,但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不忘初心。醉后哀歌缺唾壶的描写,则是在形象化地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缺少激情和真实性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于书信、家风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风貌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它呈现了苏轼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具诗词《次韵刘景文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淮上东来双鲤鱼,
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
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
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
醉后哀歌缺唾壶。

中文译文:
来自淮河上游的两条鲤鱼,
巧妙地将书信渡过江湖。
仔细观察,墨迹都显得瘦弱,
想象掀起胡须的人仿佛是孤独的仙鹤。
烈士的家风就在这里安放,
书生的习气却难以摆脱。
不要因为老年良驹而思念千里,
醉酒后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幅意境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两条淮河上游的鲤鱼象征着传递书信的使者。它们巧妙地穿过江湖,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和信息。这个形象暗示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分离时的相思之情。

其次,通过细看书信上的墨迹,描绘了发信人掀起胡须时的形象。墨迹的瘦弱暗示了写信人的孤独和高洁,仿佛可以想象到他们掀起胡须时的形态如同孤独的仙鹤。这种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推崇。

接着,作者将烈士的家风与书生的习气进行对比。烈士的家风代表了家庭的家训和价值观,它是为了纪念烈士而保留的,体现了家族的崇高传统。然而,与此相对应,书生们的习气却难以改变,暗示了社会习俗对个人品性的影响和束缚。

最后,作者劝告人们不要因为对远方的思念而忽视眼前的现实和重要。他用老年良驹的想象来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但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忘初心。醉酒后的悲歌中缺少了唾壶的音响,形象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缺乏激情和真实性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书信、家风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貌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