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随李白跨沧溟

出自宋代苏轼的《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清生荔支》,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iàn suí lǐ bái kuà cāng mí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代北寒齑捣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
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应是薄刑。
欲就左慈求拄杖,便随李白跨沧溟
攀条与立新名字,儿女称呼恐不经。
(俗有十八娘荔支。
()
零落:(动)花叶凋谢,脱落:草木~。[近]凋零|零散。[反]茂盛。②(动)事物衰败下去:家境~|~殆尽。③(形)稀疏不密集:~的枪声|山坳里村舍~。[反]密集。
晨星:(名)①清晨稀疏的星星:寥若~。②天文学指日出前东方出现的金星或水星。
枯腊应是薄刑拄杖:1.执持。三国魏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2.支撑着拐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宋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3.手杖,拐杖。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宋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明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贯休所画弥勒佛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攀条立新名字:(名)①一个或几个字,与姓合在一起,代表一个人,用来区别于别人:他的~叫李明。②一个或几个字,用来代表一种事物,区别于别的事物:这棵树的~叫松树。
儿女:(名)①子女:有两个~。②男女:~情长。
称呼:(动)叫:你说我该怎么~她?②(名)当前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近]称谓。

《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清生荔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代北寒齑捣韭萍,
奇苞零落似晨星。
逢盐久已成枯腊,
得蜜犹应是薄刑。
欲就左慈求拄杖,
便随李白跨沧溟。
攀条与立新名字,
儿女称呼恐不经。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苏轼对生活琐事的思考和感慨。他用代北寒齑捣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等形象描绘了平凡而不起眼的生活场景。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思考,认为逢盐(盐不易得)已经成为稀缺品,而得蜜也不过是一种稀缺的奖赏,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珍贵。

诗中提到苏轼欲就左慈求拄杖,便随李白跨沧溟。左慈和李白是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代表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俗、追求自由的向往。这里,苏轼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现实束缚,寻求精神自由的心愿。

最后两句“攀条与立新名字,儿女称呼恐不经”,苏轼以儿女称呼不经之事,映射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无奈和追求。他希望通过攀条与立新名字,即通过诗词创作,能够在精神上获得新的认同和归属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娓娓道出了苏轼对于生活琐事和物质的思考,以及对精神自由和追求的向往。通过对盐和蜜的描绘,苏轼暗示了生活中的稀缺与珍贵,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漠态度。同时,他以左慈和李白作为象征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越尘俗、追求自由的渴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追求。他希望通过诗词创作,能够在精神上获得新的认同和归属感,摆脱现实的束缚。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由的思考,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独特眼光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