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太守的何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光禄庵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éng zhōng tài shǒu de hé ré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
何事庵中着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
文章:(名)①用文字表达一定内容的成篇作品。②比喻暗含的意思:这里面有~。
不见:1.不曾相见。2.见不着;丢失。
文园:即孝文园。指汉·司马相如。因司马相如曾任文园令。借指文人。
礼乐: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更引申为一个国家一段时间的社会习俗、典章制度与国民精神。
光禄如椽太守先生:(名)①老师(前面一般都加姓或名):李~|太炎~。②对知识分子的称呼。③对男子的尊称:~们、女士们。④旧时仆人称男主人。⑤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做定语):她~出差了。⑥(方)医生。⑦旧时称管账的人:账房~。⑧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算命~。

《光禄庵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文章恨不见文园,
礼乐方将访石泉。
何事庵中着光禄,
枉教闲处笔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
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
雪中履迹镜中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对自己文学成就的思考和对世俗功名的反思。

诗的开头,苏轼表达了对自己不得不离开文学园地的遗憾,他渴望能再次回到那个地方,与文友们共同交流文学艺术,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

接着,苏轼提到礼乐,表示自己对于文学以外的事物也有兴趣,他似乎打算前往石泉探访,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有名的山泉,可能是指一种清凉的心灵净化。

在下一段,苏轼提到自己在光禄庵的身份,他被任命为光禄寺的官员,这里的“庵”是寺庙的意思。然而,苏轼认为自己在这个官职下的身份和地位并不能真正体现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他觉得自己的文学天赋被埋没在了官场的琐碎事务中。

苏轼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于世俗功名的反思。他提到了城中的太守和林下的先生,太守代表的是世俗的权力和地位,而林下的先生则代表的是追求学问和艺术的自由和纯粹。苏轼暗示自己更倾向于追求学问和艺术的自由,而非追求世俗的权力和地位。

最后,苏轼表达了他寻求真正的光禄之道的愿望。他说如果想要真正寻找到光禄的意义和价值,就应该去庵中,这里的庵指的是苏轼所在的光禄庵,也象征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粹。他说如果想要找到光禄的足迹,就需要在雪中寻找,意味着要追求纯洁和高尚的境界。

整首诗词通过对苏轼内心的独白,表达了他对文学追求和对功名利禄的反思。他渴望回到文学园地,追求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思了世俗权力和地位的虚妄,希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洁。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于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思考和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