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倾倒天瓢翻。宋代。苏轼。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安得梦随霹雳驾,马上倾倒天瓢翻。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夜晚进入磻溪就像进入了一条峡谷,
照亮山谷的火光惊动了猿猴。
山顶上孤立的月亮依然明亮,
石头上的寒波在黎明时分更加喧嚣。
至高者曾隐居在这里,白云合拢,
神奇的物体已经变化,只留下弯曲的痕迹。
我多么希望能够随着霹雳驾驶而去,
让天上的斗转倒翻,倾倒出天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早晨行至磻溪的场景和他的遐想。夜晚进入磻溪,他感受到山谷的幽深和神秘。火光照亮了山谷,惊动了猿猴,展现了山谷的生机和活力。尽管夜晚已过去,但山顶上的月亮依然高悬,石头上的波浪声也在黎明时分愈发喧嚣,这种景象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诗人提到了至高者曾隐居在这里,白云合拢,暗示着神奇的存在和变化,而唯一留下的则是弯曲的痕迹,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变幻和无常。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越现实的渴望,他希望能够驾驭霹雳,改变天地的秩序,让天瓢倾倒,实现自己的梦想。
赏析:
这首诗词以磻溪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诗人通过夜晚进入磻溪的描写,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用火光惊动猿猴的形象,烘托出山谷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诗中的孤月和寒波则以自然景色的变化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至高者曾隐居在此,白云合拢,表达了对于神秘和变幻的向往,而这种变幻只剩下弯曲的痕迹,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越现实的渴望,借用驾驭霹雳和天瓢倾倒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变现实和实现梦想的向往。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通过描写夜晚的磻溪景色和诗人的遐想,诗词中融入了对于人生、自然和超越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情感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自由和超越的向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