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朗读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
夜晚进入磻溪就像进入了一条峡谷,
照亮山谷的火光惊动了猿猴。
山顶上孤立的月亮依然明亮,
石头上的寒波在黎明时分更加喧嚣。
至高者曾隐居在这里,白云合拢,
神奇的物体已经变化,只留下弯曲的痕迹。
我多么希望能够随着霹雳驾驶而去,
让天上的斗转倒翻,倾倒出天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早晨行至磻溪的场景和他的遐想。夜晚进入磻溪,他感受到山谷的幽深和神秘。火光照亮了山谷,惊动了猿猴,展现了山谷的生机和活力。尽管夜晚已过去,但山顶上的月亮依然高悬,石头上的波浪声也在黎明时分愈发喧嚣,这种景象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诗人提到了至高者曾隐居在这里,白云合拢,暗示着神奇的存在和变化,而唯一留下的则是弯曲的痕迹,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变幻和无常。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越现实的渴望,他希望能够驾驭霹雳,改变天地的秩序,让天瓢倾倒,实现自己的梦想。

赏析:
这首诗词以磻溪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诗人通过夜晚进入磻溪的描写,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用火光惊动猿猴的形象,烘托出山谷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诗中的孤月和寒波则以自然景色的变化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至高者曾隐居在此,白云合拢,表达了对于神秘和变幻的向往,而这种变幻只剩下弯曲的痕迹,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越现实的渴望,借用驾驭霹雳和天瓢倾倒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变现实和实现梦想的向往。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通过描写夜晚的磻溪景色和诗人的遐想,诗词中融入了对于人生、自然和超越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情感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自由和超越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黄梅绿竹两寥寥,一段清光惜浪抛。看遍乾坤空老眼,几人解取岁寒交。

()

欲上床。卸头留半妆。残膏衔兽颈,且缝裳。晶环绕指先知冷,偎谁傍。

()

柔服禺强总四溟,神开宝历见时清。夜陪万国升平望,蹈咏清风播颂声。

()
诗有江西派,首书江夏黄。
精神如有得,形似直堪忘。
拱把至合抱,江流由滥觞。
屹然成巨室,勇若泛飞艎。
()

却立看梳妆。暗惹衣香。下楼携手坐西廊。良会乍圆光怕别,袖掩啼眶。

是处最难忘。那不思量。路儿争比意儿长。判把勤勤心一片,抛与璚窗。

()

泽春关路迥,暮雨细霏霏。带雾昏河浪,和尘重客衣。

望中迷去骑,愁里乱斜晖。惆怅家山远,溟蒙湿翠微。

()
乡井何曾念,溪山不肯忘。
百滩春水色,万壑古松香。
云影同归路,钟声出上方。
松萝最深处,闲坐阅流光。
()

莫春春服成,嬉游吾所爱。至哉浴沂心,斯言不下带。

浩荡六合间,彻视宁有碍。何事千载馀,兹境稀能会。

()

破村寥落过重阳,独自撄宁葺草房。风撦红蕉仍换叶,

雨淋黄菊不成香。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

()
三子久埋没,遗文富百篇。
冰涵心底鉴,雪释性中天。
济楚鲤庭下,澜翻萤案边。
着靴鬼为崇,容易复青毡。
()

祓禊兰亭三月初,流传翰墨世璠玙。吴兴绘事真兼妙,恨不挥毫到舞雩。

()

翠竹津头渡,青门郭外村。林疑濠濮想,溪似武陵源。

乐道唯耽隐,忘机岂避喧。一经韦相业,数亩仲长园。

()

嗟余好吟咏,千金享敝帚。不知他年中,何人取覆瓿。

持此感先民,一生常低首。药塘一诗伯,后先醉云叟。

()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

风箫箫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