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九月天微雪。宋代。苏轼。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九月二十日微雪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身世和人情之感怀。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
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对九月二十日微雪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岁月流转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人触景生情,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岁末的凄凉。短暂的白昼迅速被送走,寒冷的砧杵声急促,官府冷清,寂寞的屋舍深深地隐藏着。离别之苦让他不得不饮酒以消愁,秋天的白发已经上了簪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他近来买了貂裘,准备穿着它离开边塞,却突然想起要问一下远方的朋友西琛的消息。在江上同舟的时候,诗篇装满了笔记本,和郑西分开时,他的眼泪流下来,心中悲痛。他尚未实现报效国家的壮志,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感到惭愧,却仍然念念不忘归乡的渴望,害怕离别友人和亲朋。官舍中度过秋天,忽然惊觉岁月已晚,站在寺楼上看雪飘落,不知与谁共赏。他遥望东窗下,知道有人正在读《易经》,可车马的敲门声却再也听不到了。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感受力和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九月微雪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绪主要包括岁月的流转、离别的苦痛、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对自身成就的反思。
诗中以岐阳九月天微雪的景象作为开篇,通过描绘雪花轻盈地飘落,萧条的景象凸显出岁末的凄凉之感。接着,诗人通过砧杵声、冷官无事、屋庐深深等描写,展示了环境的寂寥和冷清。这些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呼应,诗人愁肠别后消愁的情感,白发秋来已上簪的岁月流转的感叹,以及对友人西琛的思念,都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江上同舟、郑西分马的描写,展现了与友人的离别之痛和对友情的深深眷恋。他的壮志未能实现,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感到惭愧,却又怀着归乡的畏惧和对友人的思念。官舍度过秋天,寺楼见雪,这些景象都表现出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逝去,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匆匆感慨。
最后两句诗,诗人遥望东窗下读《易经》的人,意味着他知道有人在专心修炼,却感叹自己与世事的隔阂。车马敲门定不应,表达了他已经离开了那个繁华喧嚣的世界,与尘世的联系已经断绝。
整首诗通过对九月微雪景象的描绘,融入了诗人对人情冷暖和岁月流转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归乡、友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苏轼以细腻的笔墨勾勒出沉郁的氛围,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