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根问囚厅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é gēn wèn qiú tī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囚厅
下为人所径,土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
遶砌忽坟裂,走鞭瘦伶竮。
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
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
()
帝王,闭门,观物,不倦,采摘,诗卷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官舍有丛竹,
结根问囚厅。
下为人所径,
土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
插棘护中庭。
遶砌忽坟裂,
走鞭瘦伶竮。
我常携枕簟,
来此荫寒青。
日暮不能去,
卧听窗风泠。

诗词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官舍园中的景象。诗人注意到园中的丛竹,它们的根结在囚厅的墙下,表示囚犯被禁锢在囚厅之中,无法逃脱。土壤紧密而坚固,无法插入钉子。为了防止囚犯逃跑,吏卒们时刻保持警惕,插上荆棘来保护中庭。然而,围绕着庭院的围墙却忽然开裂,从中冒出了坟墓,而风也从缝隙中吹过。

诗人常常携带枕簟来到这里,寻求凉爽和青荫。夜幕降临时,他却无法离去,躺在床上倾听窗外吹过的凉风。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官舍园中的景象,表达了一种禁锢和束缚的氛围。囚犯被牢牢禁锢在囚厅之中,而即使是自然的力量也无法改变这种困境。诗人自身也感受到了这种束缚,他无法离去,只能在夜晚倾听风声,感受凉爽的一刻。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感受,传递了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情绪,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困境的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