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呼邦人来踏碛。宋代。杨济。洞庭老龙时出没,万斛舟航皆辟易。此龙脊背已铁石,肯逐时好作人日。我呼邦人来踏碛,恍然如见河图出。大巫鸡卜占云吉,小巫竹枝歌转激。飘石杨沙障江色,尘埃何处不相袭。摩挲石刻聊偃息,恐有老人来横笛。
中文译文:云安龙脊滩,洞庭湖上的一个地方。传说中,老龙时常在此出没,船只行驶经过这里都会避开。这个龙脊背已经像铁石一样坚硬,不会再被人所利用。我呼唤国人来踏碛,仿佛看到河图、洛书重新浮现。巫师进行鸡卜占卜预言云吉,小巫则以竹枝演唱激昂的歌曲。飘散着石块和杨树叶的沙尘遮蔽了江水的颜色,无论何处都能感受到尘埃的侵袭。我轻轻触摸着石刻,感受到一种悠久的沉静,害怕可能会有一位老人来吹起横笛。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上的云安龙脊滩,通过描绘一系列景物和活动,展示了这个地方的神秘和神奇之处。诗人呼唤国人前来观赏,以河图、洛书等象征性的角度来强调其重要性和历史意义。诗中还描绘了祭祀、占卜和音乐等活动,以及自然界的繁华与变幻。
赏析:这首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清晰,形象生动,通过写景与抒发情怀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洞庭湖上的云安龙脊滩的美妙与瑰丽。诗中的反复与对比,如老龙与人日的对照,河图与竹枝的对比等,给予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对比和变化,表达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神秘与未知的向往,也能够领略到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的交织之美。整首诗节奏感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与文化的追溯与珍视。
杨济,字济道,晋源(今四川崇州)人,一作遂宁(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三)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除秘书郎兼日历所编类圣政检讨官。六年,进著作佐郎。嘉泰元年(一二○一),出知果州。终潼川路转运判官。有《钝斋集》,已佚。事见《鹤山集》卷五三《杨济道钝斋集序》、《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杨济。杨济,字济道,晋源(今四川崇州)人,一作遂宁(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三)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除秘书郎兼日历所编类圣政检讨官。六年,进著作佐郎。嘉泰元年(一二○一),出知果州。终潼川路转运判官。有《钝斋集》,已佚。事见《鹤山集》卷五三《杨济道钝斋集序》、《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