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通幽

出自宋代虞集的《苏武慢·一径通幽》,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jìng tōng yōu,诗句平仄:平仄平平。
一径通幽,画屏横翠,行到白云深处。
世外蟠桃,井边佳橘,别有种萱瑶圃。
檀板轻敲,素琴闲弄,奉献凤膏麟脯。
舞翩翩、鹤发飘飘,仍是旧时仙母。
君看取、华屋神仙,满堂金玉,此是蟪蛄朝暮。
五色蓬莱,九秋*鹗,别有出身之路。
酒熟麻姑,云生巫峡,稽首洞天归去。
任海波、清浅无时,何处绿窗云户。
()
通幽:1.谓与神鬼交通。2.通往幽胜之处。
画屏:有画饰的屏风。《新唐书•后妃传上•太穆窦皇后》:“﹝父毅﹞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于帝。”后以“画屏”为择婿之典。在屏条上作画。
横翠白云:1.天上白色的云朵。《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唐苏颋《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蓬莱阁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2.黄帝时期掌管刑狱的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黄帝云师云名”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唐孙逖《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胡武平宿,贺晏元献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詔疏恩,白云登秩。’”3.代指《白云谣》。唐李白《大猎赋》:“哂穆王之荒诞,歌《白云》之西母。”唐白居易《八骏图》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景耀月《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白云謡”。4.也可以用作思亲的意象。《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宋岳珂《桯史·开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惻然悽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梁瑄不归,璟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清黄遵宪《感怀》诗:“下阻黄壚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白云篇”。5.可以比喻归隐。晋左思《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南朝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唐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宋张炎《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明徐渭《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6.专指陈抟。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高逸》:“陈摶,周世宗常召见,赐号白云先生。太平兴国初,召赴闕,太宗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7.代指白云亭。参见“白云亭”。
世外:世外shìwài尘世之外世外之交
有种:1.谓世代相传。种,种类。2.指有后嗣,有后代。3.有志气;有骨气。
瑶圃檀板:檀板tánbǎn乐器名。檀木制成的拍板檀板之声无色。——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轻敲:方言。犹轻薄,不坚实。
奉献:(动)恭敬地献给;呈献:~青春。[近]贡献。[反]索取|索要。
鹤发:白发。
飘飘:1.风吹貌。2.飞扬貌。3.飞翔貌。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7.迅疾貌,倏忽貌。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9.形容遥远、久远。
仍是

《苏武慢·一径通幽》是元代诗人虞集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条幽深的小径,画屏横在翠绿之间,
行走到白云深处。
世外有蟠桃,井边有美味的橘子,
还有一片种满了花草的园子。
檀板轻轻敲击,素琴悠闲地弹奏,
奉献着凤膏和麟脯。
舞者翩翩起舞,鹤发飘飘,
仍然是那个古老的仙母。
你看那华丽的屋舍中的神仙,
满堂的金玉,这就是蟪蛄的朝暮。
五彩的蓬莱,九秋的鹗鹰,
有一条通向出身之路。
酒已成熟,麻姑已经来到,
云从巫山峡谷生长,
我向洞天鞠躬告别。
海波任它如何起伏,清浅无时无刻,
绿窗云户何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条幽深的小径和其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幽静仙境的向往和对超凡仙境生活的想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述了一片美丽的景色,如画屏横在翠绿之间、白云深处、世外蟠桃、井边佳橘、种满了花草的园子等,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诗中还出现了一些与仙境和神仙相关的元素,如檀板、素琴、凤膏、麟脯等,这些元素象征着神仙的存在和神奇的仙境生活。

整首诗以一种优雅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憧憬,通过对幽静景色的描绘和仙境元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超然世俗的意境,给人以宁静、神秘和美好的感受。

这首诗词展示了虞集对于超凡仙境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的诗意和情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遐想和美好的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虞集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