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或不识

出自宋代熊禾的《上严廉访十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ò xué huò bù shí,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
春秋得忠臣,炎绍犹有述。
至今十七篇,末学或不识
乾淳有大儒,奏请非不力。
一时欠良遇,志士重嗟惜。
()
忠臣:忠臣zhōngchén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忠臣之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末学:1.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2.指浅薄的学者。3.犹后学。4.指非正统之学。
不识:不知道,不认识。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不处理,不主持。识,通“[[职]]”。
大儒:大儒dàrú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
不力:不力bùlì[nottodoone'sbest]∶不尽全力;不用力办事不力∶效率和成效低领导不力
良遇志士: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
重嗟

《上严廉访十首》是宋代熊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秋时代有忠臣,炎绍仍然被提及。
至今有十七篇,末学或许无法辨识。
乾淳时有大儒,奏章请求并非不努力。
一时之间缺乏良遇,志士们对此深感遗憾。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上忠臣炎绍的称赞和对现实时代的思考。炎绍是春秋时代的一位忠臣,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作者提到了炎绍有十七篇的文章,但他自己可能无法辨识其中的意义,暗示自己的学识尚浅。然而,在乾淳时代有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努力地上奏请求,以期得到更好的机遇。作者借此抒发了对于志士们在时机选择上的遗憾和重视。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臣和志士的敬佩之情。炎绍作为忠臣的形象,象征着忠诚和正直的品质,他的事迹在历史上被长久传颂。作者对于自己的末学之状进行了自谦,强调了自己的学识有限。然而,他也提到了乾淳时代的大儒,暗示在当下的时代中,依然有志士们努力上奏请求,希望得到更好的机遇。诗词通过反思历史和当下,呈现出作者对于时机选择的思考和对于志士们的敬佩,同时也流露出对于自身机遇的遗憾。整体上,这首诗词既是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也是对当代人们奋斗和追求机遇的鼓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