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咄咄怪事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水调歌头(丁未沿檄过颖寿)》,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xī fēng duō duō guài shì,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骤雨送行色,把剑渡长淮。
西风咄咄怪事,吹不散烟霾。
才是橙黄时候,早似梅边天气,寒意已相催。
老子尚顽耐,仆马苦虺_。
叹平生,身客路,半天涯。
飞鸢__曾见,底事又重来。
回首白云何处,目送孤鸿千里,去影为徘徊。
篱菊渐秋色,杜瓮有新醅。
()
骤雨:忽然降落的大雨。《老子》:“骤雨不终日。”宋秦观《满庭芳·咏茶》词:“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明无名氏《白兔记·访友》:“百花逢骤雨,万木怕深秋。”《花城》1981年第3期:“有次,下了场仲夏的骤雨,甜菜组的姑娘和小媳妇们,都急着忙着朝林带里躲。”
行色:(名)出发前后的神态、情景或气派:以壮~。
不散烟霾:霾和烟的混合物,看起来类似烟雾,但湿度比较小。
才是橙黄:像橙子那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时候:1.时刻。。2.某一段时间。
天气:1.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等的情况:~预报。今天~很好。2.指时间;时候:现在是三更~。~不早了,快回家吧!
寒意:寒冷的感觉。
老子:〈名〉春秋末年老聃,即李耳。古代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相传《老子》(道家的主要经典)是李耳所作。

《水调歌头(丁未沿檄过颖寿)》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曾伯。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骤雨送行色,把剑渡长淮。
西风咄咄怪事,吹不散烟霾。
才是橙黄时候,早似梅边天气,寒意已相催。
老子尚顽耐,仆马苦虺_。
叹平生,身客路,半天涯。
飞鸢__曾见,底事又重来。
回首白云何处,目送孤鸿千里,去影为徘徊。
篱菊渐秋色,杜瓮有新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慨和思考。诗人在丁未年(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年份)沿着檄文的指示经过颖寿地区,与亲人、朋友告别离开。在离别的时刻,突然下起暴雨,雨水伴随着离别的色彩,给离别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把剑横渡长淮,这可能是指他渡过了长江的意象,象征着他将要踏上远行的旅程。

接着,诗人描述了西风的奇怪,吹不散空气中的烟霾,这是对环境的描绘,也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隐喻。诗人感叹现实中的险恶和困扰,感觉到了严寒的气息正在逼近。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自己的坚韧和忍耐。他自比为老子(指老子的思想和意志),表达了自己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品质。他的马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仍然坚持前行。

诗人回首往事,感叹自己作为一个旅人的身份和命运。他曾经看到飞翔的鸢(指鹞鹰),但现在又回到了原点,面对着重复的境遇。他回望白云飘荡的地方,眼睁睁地目送孤雁飞向千里之外,离去的影子在他心中徘徊不去。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最后两句描述了秋天篱边菊花渐渐凋谢的景象,同时提到杜瓮中新酿的醅酒。这里表现了季节的更替和人世间的变化。篱边的菊花凋零,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消逝,而杜瓮中新醅酒的出现,则是对新生和希望的暗示。

整首诗以描写旅途中的离别和思考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社会现实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同时,通过季节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困境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和季节的描绘,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层次。整体上,这首诗词描绘了旅途中的离别情感和对生命的思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动荡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