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红愁与翠颦。宋代。赵善括。忆昔南楼旧使君。与君携手蹑浮云。如今更到经行处,妙墨新诗得屡闻。淮南路,楚江分。离尊相属更论文。明朝一棹人千里,多少红愁与翠颦。
《鹧鸪天(和冠之韵)》是宋代赵善括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忆昔南楼旧使君。
与君携手蹑浮云。
如今更到经行处,
妙墨新诗得屡闻。
淮南路,楚江分。
离尊相属更论文。
明朝一棹人千里,
多少红愁与翠颦。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赵善括对昔日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人回忆起与昔日的使君在南楼相会,并一同踏着浮云漫步,形容了当时的欢愉与悠闲。如今,诗人又来到经行之地,听到了使君创作的妙墨新诗,频频传颂。诗中提到淮南路和楚江分流,暗示了离别的辽阔距离,然而离别并不妨碍他们相互倾诉文学心得。最后两句描述了明朝时期,一艘小船上的人漫游千里,他们心中充满了红愁(指别离之苦)与翠颦(指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回忆与怀念为主题,通过描绘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文学创作的珍视。诗人回忆起与使君在南楼的美好时光,展现了当时的欢乐和无忧无虑的心情。而现在,诗人来到经行之地,听闻使君的新作,说明他们仍然保持联系,并且使君的才华受到了赞赏和传颂。诗中的淮南路和楚江分流象征着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但他们依然能够通过文学来交流和相互激励。最后两句描绘了明朝时期,一棹小船上的人漫游千里,表达了长途旅行中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整首诗词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展示了友情、创作和离别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以及文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赵善括,历史人物,字无咎,号应斋居士,江西隆兴(今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时间在孝宗朝,尝登进士第。乾道七年(1171)知常熟县,后通判平江府。淳熙六年(1179)知鄂州,后罢免;淳熙十六年差知常州。著有《应斋杂著》6卷。杨万里为之序。赵善括能诗文,所作奏议,颇切中时弊。曾与洪迈、章甫、辛弃疾等人诗词唱和,而和辛弃疾酬唱者尤多,有一部分词作近于辛词。《□村丛书》收《应斋词》48首,《全宋词》收49首。...
赵善括。赵善括,历史人物,字无咎,号应斋居士,江西隆兴(今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时间在孝宗朝,尝登进士第。乾道七年(1171)知常熟县,后通判平江府。淳熙六年(1179)知鄂州,后罢免;淳熙十六年差知常州。著有《应斋杂著》6卷。杨万里为之序。赵善括能诗文,所作奏议,颇切中时弊。曾与洪迈、章甫、辛弃疾等人诗词唱和,而和辛弃疾酬唱者尤多,有一部分词作近于辛词。《□村丛书》收《应斋词》48首,《全宋词》收4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