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转绸缪。宋代。张元干。露下菱歌远,萤傍藕花流。临溪堂上,望中依旧柳边洲。晚暑冰肌沾汗,新浴香绵扑粉,湘簟月华浮。长记开朱户,不寐待归舟。恍重来,思往事,搅离愁。天涯何处,未应容易此生休。莫问吴霜点鬓,细与蛮笺封恨,相见转绸缪。云雨阳台梦,河汉鹊桥秋。
《水调歌头(过后柳故居)》是宋代诗人张元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露下菱歌远,萤傍藕花流。
清晨露水下菱歌遥远,萤火在莲花旁飘动。
诗词的开头描绘了早晨的景色,以露下菱歌遥远和萤火傍着莲花流动的景象,展现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临溪堂上,望中依旧柳边洲。
我站在溪边的小堂上,远望着那依然青翠的柳树和岸边的洲岛。
诗词的中间部分描绘了诗人站在溪边的小堂上,眺望着远处的景色,柳树和洲岛依然如故,展示了岁月静好的景象。
晚暑冰肌沾汗,新浴香绵扑粉,湘簟月华浮。
夏日末尾的炎热使肌肤沾满汗水,沐浴后散发出香气,柔软的湘簟上月光泛起。
这部分描绘了夏日结束时的情景,人们在晚间感受到的凉爽,沐浴后的清香以及湘簟上月光的美丽。
长记开朱户,不寐待归舟。
长时间记得开启红漆大门,不能入睡,等待踏上归途的船只。
诗词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期待,他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回程的船只。
恍重来,思往事,搅离愁。
恍然回首,思念过去的事情,搅动起内心的忧愁。
这句表达了诗人回忆过去的心情,回想起往事,引发了内心的忧愁和感慨。
天涯何处,未应容易此生休。
天涯边际在何处,未必能轻易地使此生安息。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追问,他不确定自己能否在天涯边际找到心灵的安宁。
莫问吴霜点鬓,细与蛮笺封恨,相见转绸缪。
不要问吴国的霜雪点缀我的鬓发,细细写在南方的竹笺上封存着的恨意,相见时却转变为了烦乱的思绪。
这句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遗憾和痛苦,他不愿提及过去的伤痛,而是将其封存在心底。
云雨阳台梦,河汉鹊桥秋。
云雨缭绕的阳台梦境,河汉上的鹊桥仍然是秋天的景象。
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梦中的遐想,描绘了梦幻般的景色,以及河汉上的鹊桥,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色、夏日结束时的凉爽、对归家的期待和回忆过去的情感等,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感悟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用菱歌、萤火、柳边洲等生动的描写来烘托清晨的宁静;以晚暑、冰肌、香绵、湘簟等形象来描绘夏日的温暖和舒适;通过开朱户、不寐待归舟等动作来表达对归家的渴望;以吴霜、蛮笺、绸缪等词语来表达过去的伤痛和遗憾。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基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时间和情感的感悟,展示了浓郁的离愁别绪和对未来的追问。同时,诗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露水与菱歌的远近、沐浴后的清凉与炎热的对比,以及吴霜点鬓与蛮笺封恨的情感反差等,增加了诗词的艺术张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水调歌头(过后柳故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离别和思念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追问与犹豫。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诗词传达出一种离愁别绪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给人以深深的感慨和共鸣。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张元干。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