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谯漠漠带郊坰,晚色浮空鼓角晴。西望青山明落日,北风吹雪满江城。
繁华欲问都无迹,兴废相寻每系情。秋草不菲愁万里,古原南畔看云生。
登鼓角楼。明代。文徵明。荒谯漠漠带郊坰,晚色浮空鼓角晴。西望青山明落日,北风吹雪满江城。繁华欲问都无迹,兴废相寻每系情。秋草不菲愁万里,古原南畔看云生。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诗偈 其六十二。唐代。庞蕴。昔日在有时,常被有人欺。一相生分别,见闻多是非。已后入无时,又被无人欺。一向看心坐,冥冥无所知。有无俱是执,何处是无为?有无同一体,诸相尽皆离。心同虚空故,虚空是我师。若论无相理,惟我父王知。
十月。宋代。陆游。十月霜侵季子裘,吾诗又送一年秋。风回断续闻樵唱,木落参差见寺楼。久已浮云看富贵,固应华屋等山丘。江边海际多幽致,拟跨青骡处处游。
送刘仲通赴京师。宋代。司马光。圣朝方考牧,番育寄才能。屡别良可叹,闲游不复曾。行尘遵洛汭,朝骑对觚棱。瀍上秋台迥,归来正好登。
寄朱五哥。宋代。何文季。单父琴边遇赏音,皋比巍坐屋庐深。客中莫放挥金手,酒后无忘守口箴。投笔未酬豪杰志,读书犹识圣贤心。何时棹破山阴雪,共对青灯谈古今。
崇义里滞雨。唐代。李贺。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登陕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唐代。刘禹锡。独上百尺楼,目穷思亦愁。初日遍露草,野田荒悠悠。尘息长道白,林清宿烟收。回首云深处,永怀乡旧游。
风入松 其四。明代。高濂。荷花十里水浮香。夏日初长。披襟散发云深处,能教肌骨生凉。折得碧筒劝酒,还堪荷叶为裳。举杯浮白醉红妆。潦倒壶觞。山青不改年年色,无心云出云藏。懒逐风尘炎日,且看烟树斜阳。
挽张云庄宗礼三首 其二。明代。陶宗仪。嫁殃遭太守,簿录降将军。短景灯馀燄,繁华水上云。贤愚谁复辨,玉石竟俱焚。次第修言行,他时表墓文。
武夷行赠王石沙侍御按闽。明代。王立道。使君骢马双紫缨,绣衣晃晃初日明。慨然别我向闽越,索我为歌武夷行。武夷之山何嵚崟,青峦赤嶂双千寻。连峰回合三十六,翠玉尅画芙蓉森。我闻此中灵气聚,往往群仙下芝羽。地脉似与三山通,终南王屋那能伍。秦人初识武夷君,汉世曾传封禅文。鸾车一去千岩暝,幔亭綵屋飞氤氲。悬崖石室何年发,坐视人寰意超越。明月时窥仙灶丹,流霞常护灵函骨。丹成骨蜕故依然,瑶草琅玕满洞天。樵客问津花落处,山人得道鹤归年。吁嗟名境岂常遇,昔贤千载悲同趣。谪仙天姥空梦游,昌黎华岳穷归步。我亦曾修餐玉方,青城石髓谁能将。吹笙浪拟追吾祖,执戟犹惭作汉郎。羡君斯行真自得,而我犹怜阻南北。何人还同赓棹歌,颓然不辨沧洲色。
过抑斋先生。明代。张诗。偶过维摩宅,悠然南郭陲。闭门芳草合,入室白云移。尘俗了不染,道心闲自怡。焚香素馔罢,斜日下花枝。
口占送高孔霖二首 其一。清代。陈恭尹。几回客舍共衔卮,便是天涯作别时。明月渐生沧海上,西风何处寄相思。
燕京杂诗。。宁调元。阴雨淫淫鬼昼行,南风吹鬓悯馀生。韩非发愤书徒著,毛遂历阶意未平。不净尘恨多懊恼,转疑恩怨太分明。当年情意消难尽,凭仗青蝇身后名。
辇下春怀十绝呈赵达夫 其八。宋代。刘弇。已凭欢伯为愁敌,更指华胥卜梦邻。数歇卖花声过耳,谁家斗草事关身。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 四。南北朝。谢惠连。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李遥买杖。宋代。沈括。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