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感知己,之死无二心。青茾敦友义,捐躯酬断金。
煌煌彼二节,照曜古与今。国士有馀誉,参乘无知音。
何当续良史,鸿笔兴幽沉。
续百一诗 其三。明代。杨慎。豫让感知己,之死无二心。青茾敦友义,捐躯酬断金。煌煌彼二节,照曜古与今。国士有馀誉,参乘无知音。何当续良史,鸿笔兴幽沉。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丙戌除夜泊舟东湖用白石归苕溪韵书怀 其三。宋代。徐瑞。出山归隐计无成,舟泊菰丛胶断冰。记取东湖风雪夜,青荧一点隔林灯。
云岩。宋代。程元岳。直上云严绝顶峰,始知尘世有仙踪。悬崖藓润经年雨,满地花飘昨夜风。日月往来苍翠杪,烟霞舒卷画图中。琼台礼罢笙箫歇,万壑松声自羽宫。
四十咏 其十八 王文恪鏊。明代。王世贞。文恪辞家流,广庭振华毂。帝时绌师臣,遥迹肇枚卜。竖人窘犬步,惄焉叹一木。归卧洞庭野,世往誉恒馥。
晚泊岭南,明朝拟过鸡笼。清代。林占梅。晚泊苍崖旅思寥,邻舟有客和吹箫。林端兔影中秋月,岭下鸡声半夜潮。胜概却凭毫底写,闷怀长藉酒中消。来朝又跨征骖去,浩渺烟波第几桥。
花外驻鸣驺。来乘湖上舟。且偷闲、半日清游。玉宇琼楼随处好,泛双桨、向中流。
云水一登楼。苍茫芦荻秋。步长桥、指点汀洲。安得行窝来此筑,请垂钓、著羊裘。
唐多令 李筱泉中丞见访湖楼,遂与至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小坐而别。。清代。俞樾。花外驻鸣驺。来乘湖上舟。且偷闲、半日清游。玉宇琼楼随处好,泛双桨、向中流。云水一登楼。苍茫芦荻秋。步长桥、指点汀洲。安得行窝来此筑,请垂钓、著羊裘。
题婉紃从母师绿槐书屋诗稿。清代。王采蘋。清才亚班女,家学绍中郎。一卷五言诗,玉振谐笙簧。思亲赋蒿莪,忆弟梦池塘。澄怀鉴明月,清节含冰霜。人事慨变迁,抚时多感伤。义心激苦调,幽意凄金商。洞庭秋水深,木叶飞潇湘。灵妃鼓瑶瑟,天地皆苍凉。潜蜦跃神渊,孤凤栖幽篁。空山悄无人,日暮秋兰香。茅屋埋穷闾,所思在沧浪。灵珠俨盈握,尘壒随风扬。少小侍宣文,纱幔授篇章。所愧性庸愚,学步终茫茫。十年困墙面,师资未敢忘。缅怀列国风,二《南》何洋洋。蔚为风教始,千载流芬芳。后世何陵夷,日下江河长。浮华失明性,俗变嗟靡常。何当播希声,薄海休风彰。古来移国俗,匹妇有札梁。仰止望高山,顾影心徬徨。
上梅直讲书。宋代。苏轼。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感春三首。宋代。张耒。默坐不复出,浮云入朝阴。离离檐间花,随雨下故林。物色一如此,朱颜坐凋侵。自歌阳春曲,吾不待知音。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岸梨花。唐代。白居易。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唐代。杜甫。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