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倦夜朗读

译文

竹林中的凉气渐渐侵入卧室,郊野茫茫,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
更深露重,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星子稀疏时有时无。
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注释


倦夜:题注:《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秋夜》。”
倦:疲倦。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乍:忽然。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干(gān)戈:指战争。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徂:消逝,流逝。

参考资料:

1、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倦夜创作背景

  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不禁忧心如焚,因作此诗以抒发感慨。   

参考资料:

1、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赏析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朗读
()

猜你喜欢

结发逢明主,驰声著两朝。
奠楹先有梦,升屋岂能招。
赠服三公衮,兼荣七叶貂。
春风笳鼓咽,松◇助萧萧。
()

一望膺门眼已明,欣然倒屣辱公迎。林泉真作仙人宅,杖屦容参长者行。

道论风生挥玉麈,渴心尘积饮金茎。匆匆短棹依城去,连日西斋梦寐清。

()

春浓春事揽春情,雨湿桃花褪绛英。才得放衙閒散步,细听黄鸟隔林声。

()

晨行河内道,矌然清客心。太行北麓近,丹流东逝深。

丛芳金碧岸,总翠瑛瑶林。蒲梢递馀馥,柿叶垂繁阴。

()

缓步寻佳处,林深路欲迷。
偃松披数亩,立竹漱三谿。
瀹茗凭山槛,呼灯照石梯。

()

画中亦爱雨中山,连雨山行却厌看。
一夜东风吹作雪,问谁画我访袁安。

()

行路难,行路难,九折之坂无足叹。羊肠剑阁视阶闼,巫峡滟滪无波澜。

长安九衢最巇崄,侯门处处深如渊。深如渊,不可履,翻覆风波当面起。

()

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极目鸟频没,片时云复轻。

沼萍开更敛,山叶动还鸣。楚客秋江上,萧萧故国情。

()
姑射山前雪照人,长安水畔态尤真。
步摇翘玉中心整,瓔珞涂金四面匀。
常笑荼醾藏浪蕊,独陪芍药殿馀春。
自从唐代来天女,直到平园见后陈。
()

败苇萧萧古岸头,垂杨两岸送行舟。夕阳衰草荒郊外,争使行人不泪流。

()

出地声初奋,乘乾威更作。云衔天笑明,雨带星精落。

碎枕神无扰,震楹书自若。侧闻吟白虎,远见飞玄鹤。

()

阳华万叠云,无计得相寻。
所学皆时好,何人知尔心。
莎城百粤远,雪峤一翁吟。

()
红妆夸睡足,粉额趁颜开。
惟有江梅样,蛾眉淡拂来。
()

少岁英豪情跌宕,闭迹狂歌隐青嶂。两屦常随巢许傍,寸心直到羲皇上。

每攀凉月夜峰登,屡泛桃花春水漾。一室惟悬短木床,四时只挂麻絺帐。

()

猎尽山东六暴强,脩明律令起秦皇。还思税驾知无地,逐兔应当尔许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