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倚危亭。宋代。秦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参考资料:
1、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此词为一首怀人之作,写于元丰三年(1080),适时秦观三十二岁,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然孔子曰:“三十而立。”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
参考资料:
1、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划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无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没来由,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作者为之神魂颠倒。“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赠别》含蓄出之无浅露之病。“怎奈向”三句(“怎奈向”义同“奈何”)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写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云:“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洪迈指出秦观词此二句是从杜牧词中脱化出来。
此词语言上好用对句,如“柳外水边”、“夜月春风”、“素琴翠绡”、“飞花残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飞花”两联为佳,不仅语言工丽,而且各具意境。全词情景交融,景语情语难分,可谓感人至深,独具匠心。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秦观的词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炼字。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细细品味,会感到十分贴切生动。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长留人间,永远使我们回味。
参考资料:
1、贺新辉 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258-260页 .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上巳日寄樊瓘、樊宗宪,兼呈上浙东孟中丞简。唐代。鲍溶。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计偕途中四绝句 其四。明代。王世贞。济河北流复南流,行到天津南北愁。人生顺逆虽有分,耐可此身居上游。
百字碑。唐代。吕岩。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送庄莹中吴谣三绝 其一。明代。张宁。见说仙郎赋远游,嘉兴西北是苏州。鸳鸯湖上春来水,别思相随到处流。
贺新郎 感事。清代。陈维崧。太息人间世。记南谯、秋窗夜话,客谈新异。传说当湖扶风马,烜奕上卿门第。叹仰药、一朝身死。红粉成灰高楼烬,笑当年、枉费閒金翠。剩满院,斜阳醉。扁舟疾下金焦寺。又传闻,人天帝释,跏趺西逝。多少神仙蓬岛葬,惹得铜仙流泪。昨又说、井陉奇事。醉倚江船成一笑,总输他、稏角东村子。牛背上,笛声起。
永嘉旅中。宋代。陈棣。小雨凄风酿早寒,行厨萧索酒壶乾。抄书时自嗫嚅语,把菊谁同仔细看。收拾梦魂归枕上,扫除愁思寄毫端。家山只在一帆外,望隔烟峦漫倚栏。
慈林讲师顶相。宋代。释绍昙。气宇兮春温,风标兮凛然。律虎出林兮,裂破开遮持犯。经龙搅海兮探穷顿渐偏圆。句法清新兮,吟彻山庄梅竹。胸襟妙蕴兮,包罗丘壑风烟。友缙绅兮,非权门炙手。荷佛法兮,思重负赪肩。煨芋香兮,无心收涕。卧云深兮,岂意朝天。邈真容兮,明镜绘像。付箕裘兮,神珠藏渊。夫是之谓慈林克家之子,真鸾胶而续弦者也。
月岩。宋代。方岳。怪石堆云矗大空,女娲练出广寒宫。一轮常满阴晴见,万古无亏昼夜同。捣药声繁驱白兔,漏天孔正透清风。光明自照如来境,肯学姮娥西复东。
豫章留别陈粹之佥宪。明代。林光。石亭留滞两旬间,南浦西来面一湾。又趁蒲帆投五岭,敢将藜杖薄西山。寒风往往疑正雨,短发垂垂愧病颜。谢得章江门外路,使君曾为几偷閒。
题程氏麟嘉寿域。元代。方回。当年此地瑞麒麟,预卜佳城寿槚春。早把一官为长物,永期千岁作全人。盈消虚息知时命,战履兢临保性真。马革裹尸空大,宁骑款段了閒身。
忆王孙(秋闺)。宋代。仲并。 庭梧叶密未惊秋。风雨潇潇特地愁。愁绪如丝无尽头。思悠悠。怅望王孙空倚楼。
浣溪沙 早春。元代。邵亨贞。残雪楼台试晚晴。锁香帘幕酿微酲。浅寒灯市有人行。别院金刀裁白*,谁家银烛度瑶筝。早春天气已关情。
浣溪沙。宋代。赵磻老。懒画娥眉倦整冠。笋苞来点镜中鬟。承恩容易报恩难。鬒发未饶青箬笠,素鳞行簇水晶盘。流觞元自不相干。
姜楚公画角鹰歌。唐代。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次韵李舜臣 其二。明代。陈璘。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逆胡驱晨日,妖气卷今时。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圣皇求如切,招去岂终辞。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九 莱州洋。元代。宋无。莱州洋内浪频高,碇铁千寻系不牢。传与海神休恣意,二三升水作波涛。
答松窗居士。魏晋。释慧远。万机消烁眼头空,一点不来谁与同。未问维摩先杜口,如何作得住山翁。
东圆分题七叶坡为王景周赋。元代。凌云翰。森森佳木映阳坡,不比槐阴十讼多。谁见一花如菡萏,人传七叶是娑罗。漠貂谩藉金张业,月兔空涵海水波。昨夜虚堂闻子落,定知仙客费吟哦。
闺情效香奁体。元代。黄庚。黛眉愁裹敛双蛾,别久无书事奈何。欲待怨他还又忆,怨时较少忆时多。
过道人矶。宋代。袁说友。几年烟雨锁苍苔,咫尺侯门路不开。夜半一声横笛处,道人随月过山来。
元日·晨鸡两遍报。唐代。方干。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轩车欲识人间感,献岁须来帝里看。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子思惠诗用韵酬之。宋代。释文珦。老慵只合在鸡群。变化那能慕海鹍。壮岁亲朋多死别,穷途千化与生存。欲那衣食愁元路,却被妻孥怨少恩。健笔期君今落第,相赒未得剩空论。
送毕郎中提点淮南茶场。宋代。梅尧臣。汴中春絮乱,淮上鮆鱼时。顺水疾奔马,出都犹脱羁。拜亲将已近,食脍不言迟。到日问茶事,遍山开几旗。
渔村夜咏。宋代。钱文。竹榻无眠夜始遥,草虫催织竞喓喓。秋来风水生凉冷,忆在吴淞第四桥。
松风亭。唐代。曹翊。亭前山影漾江流,亭外云霞碍举头。俯石下听松上籁,隔乡遥认水边舟。四檐寒送沙汀雨,一径烟笼寺秋竹。此曲此声应未变,抱琴期与故人游。
寄徐正字夤。唐代。黄滔。八月月如冰,登楼见姑射。美人隔千里,相思无羽驾。红兰裛露衰,谁以流光讶。何当诗一句,同吟祝玄化。
郭氏山林十六詠笙鹤亭。宋代。陆游。茲山多异域,飞仙亦税驾。勿遣俗客来,恐妨笙鹤下。
忍辱仙人春兴。宋代。丘处机。春日春风春景媚。春山春谷流春水。春草春花开满地。乘春势。百禽弄古争春意。泽又如膏田又美。禁烟时节堪游戏。正好花间连夜醉。无愁系。玉山任倒和衣睡。
送钱叔达还吴兴。明代。徐熥。住伤流落久,去惜别离难。衣上三年泪,尊前片刻欢。西风杨柳岸,夜雨蓼花滩。山水含孤调,从今何处弹。
秋日书怀。宋代。蔡戡。刻意搜诗句,清心玩易爻。几尘留鼠迹,窗影印梅梢。泉石频招隐,壶觞已绝交。横挑一楖栗,在处寄僧包。
玉楼春。宋代。柳永。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锺应不醉。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唐代。岑参。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赠余医士。明代。谢迁。年来守口正如瓶,闭户端居百念轻。舌在祗防牙齿敝,气和宁合赘疣生。奇功一匕真无价,妙术专门旧有名。也欲为君栽几杏,碧波芳草若为情。
送袁和叔尉江阴。宋代。楼钥。澄江少日曾经行,高城傍有长江横。君山特立江之汀,下瞰淮甸一掌平。申港引潮深无声,万顷灌注滋农耕。战国今几二千龄,黄歇此地犹垂名。旧以邑属南兰陵,疲於奔命吏失宁。今焉裂地为专城,独当一面行双旌。井市虽小民厚生,四十万缗输赋征。舶商辐凑众货赢,牒诉简省官曹清。一邑负郭相依凭,守宰同僚齐弟兄。脉络贯通易尽情,慰职无卑近编氓。坐阅是否真权衡,傍郡孔道困将迎。我乃静趣如郊坰,安舆并行人子荣。况有海错供庖烹,河肫鲥鮆鲜不腥。车螯蛤蟹均藜羹,夫君传家有典刑。父子知己人一经,诗书满门不慙卿。岂羡汉士黄金籯,荐口久已彻帝京。九万自此开鹏程,平生寒窗照短檠。兴亡千古无遁形,妙年射策当彤庭。归领后生为主盟,友朋讲习诚专精。世故多端须饱更,京口直下连沧溟。官府阔稀行旅惊,边头久无夕烽青。要在弹压潢池兵,簿书期会勤经营。人物酬应审重轻,一言行之可终身。谨毋失己毋失人,赠人以言岂吾能。颇尝於此三折肱,举以送君君试听。
客夜。明代。唐秩。对客鸣琴罢,孤灯照寂寥。眼穷千里月,肠断一声萧。镜里人应瘦,秋边客更焦。未除烦恼障,何处不魂销。
簇水 银鱼。清代。龚翔麟。三寸银花,香羹绝胜滦河鲤。铜街雪后,听轧轧、轻车呜市。卯酒初醒时候,最忆閒丰味。对碧椀、流匙真美。思往事。通潞日、宝坻驿近,惯小笼、捎飞骑。乡园橘笋,也恰好、筠筐至。夜夜冰厨同荐,红友青灯底。浑不恋、八测乌篷里。
清平乐(赋木犀词)。宋代。辛弃疾。月明秋晓。翠盖团团好。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折来休似年时。小窗能有高低。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