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袁州州学记。宋代。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标题为《袁州州学记》,实则主要是“议”。作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第三段中。
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的建制。《孟子·滕文公》中说:“设为库序学校以教之,……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不过,这些官办的教育机构不尽如人意,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有不少地方“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了袁州州学办得确实不同凡响。
文章的开头,通过地方官员对办学所持的不同态度,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为下文祖无泽积极办学的行为做了铺垫。在第二段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创办袁州州学的全过程,从选址、备料、房屋结构、装饰粉刷等各个方面分别叙述。从中可以看出祖无泽在操办上确是一丝不苟,而作者并未用过多的笔墨进行赞颂,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笔法。而在关键性的第三段中,作者首先谈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明了教育事业确实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接着,笔锋又转向现实,指出朝廷倡导办学的宗旨所在。最后对“弄笔墨以徼利达”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读到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在祖无泽的过问下,袁州州学一定会办得风风火火,成为当时的表率了。
选材详略得当,也是本文写作的成功之处。如前所述,作者对办学的全过程介绍得巨细无遗,而对原来的“学宫”则仅用一个“阙”字加以概括。“四代之学”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由于儒家的经典中早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因此作者便略而不谈。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在《袁州州学记》中,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学宫破坏、孔庙狭窄的现状,决定兴建一座新学宫的过程。当学宫落成,举行“释菜”祭孔的时候,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发了一通议论。他说,秦始皇想万代做皇帝,但刘邦一带头造反,函谷关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将领,叛变投降,争先恐后。为什么?是《诗》、《书》的大道理被抛弃了,人们只见私利,而没有听过正义之声呀!而汉武帝、汉光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纯善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军阀,也不敢胆大妄为,圣贤的教化深入到了这个地步。如今,你们袁州的读书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关怀,在本地的学校学习古代圣贤,就应该培养忠孝礼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贵,那不仅是耻辱,也让朝廷为政者担忧呀!
凡是读过《袁州州学记》的人,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反复宣示“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说教。但再读思之,则又释然。范仲淹不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吗?倘若能把这个“君”解读成国家的话,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了。
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袁州州学记》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摇曳多姿,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但它凝炼庄重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如果撇去它的文学意义不论而从广告层面上去看,《袁州州学记》可能是较早宣传宜春(袁州)的报告文学了。就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感谢李觏。据史志载,最早在宜春兴建昌黎书院(当时称韩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学记》中的主角祖无择。由此很自然会让人想到,倘若昌黎书院还在,何不以此为基础,建成一个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场所——就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让人们能真切地触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李觏。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送司马池归夏台。宋代。魏野。芳草垂杨弄色初,山中好酒想踌踟。他时驷马乘如祖,莫忘今朝跨蹇驴。
山中遣闷二首 其一。清代。牛焘。户外三峰晴云,山根一曲清流。此地只宜消夏,我来已过晚秋。
二月二日富阳城东 其二。宋代。程俱。一春何许最佳处,柳色初匀思杀人。风揉雨练不可触,明绿映空颜色新。旧雨来时花未齐,今雨一过花团枝。明朝试踏城西路,已复可怜枝上稀。
题明皇幸蜀图 其一。明代。刘基。斜阳惨淡照霓旗,石栈萦纡仆马羸。想得林间子规鸟,断崖青壁亦相随。
故成纪李季侔挽词 其二。南北朝。邹浩。师门深往好,姻党厚新情。正尔追谈笑,那知隔死生。松风传挽铎,垄月照铭旌。莫预东郊送,悲凉空此诚。
市。唐代。李峤。闤闠开三市,旗亭起百寻。渐离初击筑,司马正弹琴。细柳龙鳞映,长槐兔月阴。徒知观卫玉,讵肯挂秦金。
晚步绿阴园遂登凝翠亭。宋代。欧阳修。余春去已远,绿水涵新塘。渐爱树阴密,初迎蕙风凉。高亭可四望,绕郭青山长。野色晚更好,岚曛共微茫。幽怀不可写,雅咏同谁觞。明月如慰我,开轩送清光。
会真吟。元代。方回。俗缘罥区中,幽意傒方外。兹坡一褰裳,万事忽蝉蜕。心与江流远,眼逐天宇大。小轩纳空明,坐觉众真会。独树表高原,遥峰淡微霭。倦喜床座稳,渴赏茗味最。道人有神丹,一撮似可丐。愧我屋宅老,朽壁讵堪绘。思归僮仆嗔,忍饥儿女慨。云卧殊未可,当且还钓濑。
岁暮书事十二首。宋代。张耒。云土暮天迥,雁飞寒夜长。姮娥守狐月,青女恨连霜。不寐看银烛,长吟送羽觞。山炉与石鼎,伴我老他乡。
秋夜偶赋。元代。郭奎。汉高曾唱《大风歌》,壮士无衣奈岁何。永夜蛩声偏近枕,深秋木叶未辞柯。鹡瑽毛羽嗟零落,骐骥精神困蒨轲。尚慕信陵公子客,几时报德在山河。
酬元主簿子球别赠。唐代。皎然。故人方远适,访我陈别情。此夜偶禅室,一言了无生。览君缄中宝,如搴清玉瑛。胡为蕴高价,岁晚徒营营。辞秩贫且病,何人见艰贞。出无黄金橐,空歌白苎行。威迟策驽马,独望故关树。渺渺千里心,春风起中路。近闻新拜命,鸾凤犹栖棘。劝君寄一枝,且养冥冥翼。甘泉多竹花,明年待君食。
咏斋三绝 其二。唐代。朱长文。尘冠寂寞更休弹,车辙荒芜昼掩关。一片清晖长在眼,多情惟有四飞山。
乌台清晓。明代。王汝玉。广寒宫阙金风起,十二琼台凉似水。何时窗月弄晴辉,冷浸柏台秋色里。美人绣衣对青灯,六曲云屏爽气凝。南飞乌鹊不惊绕,玉壶清贮银河冰。此时心在澄虚境,白露红莲秋烱烱。忽闻禁漏滴三更,唤起遐思发深省。参横斗转天苍苍,将整冠佩朝明光。衮衣无缺不烦补,近臣何事谏封章。城乌未啼人尚悄,坐待金炉香篆袅。天上初传启九关,一庭霜月乌台晓。
次韵答璧侍者五首。宋代。陈造。狮子窟中狮子子,孤群慑怯更清孤。当场不作春雷吼,底用吟诗压老夫。
题横泾草堂。明代。梁有誉。吴中有高士,家傍具区浔。水石娱幽趣,图书谐素襟。披轩山翠入,頫槛海云深。自爱愚名谷,翛然竹作林。兴来时命翰,宾至或弹琴。有道还同昔,怀材谅在今。雾深聊豹隐,风迥更鸾吟。玉树为家宝,瑶华是国琛。伫看朱绂贵,宁遂紫芝心。
送史主簿之鄂就辟。宋代。乐雷发。囊中秋卷逼唐贤,门外侯芭问太玄。才大岂堪栖枳棘,官清应只友兰荃。湘行又泛君山月,淮绩曾冲赤壁烟。拟借从君新句看,试寻黄帽寄纲船。
高楼月。宋代。曹勋。高楼月,倒景入阑干。人眠绮窗影,月在青云端。相攀不可得,空成帘幕寒。
题秋山图。元代。范梈。我爱秋景好,自缘秋气清。江空石露骨,木落风无声。偶向画中见,犹如云外行。祗疑豺与虎,无地得纵横。
寄四侄旊二首。宋代。王安石。数篇持往助欢咍,想见封题手自开。春草已生无可句,阿连空复梦中来。
金台送别为李进都指挥赋二首 其一。明代。薛瑄。才将虎旅卫天居,又拥雕戈出帝都。部伍散行秋野阔,旌旗斜捲暮云孤。扶桑分阃封圻近,杕杜连歌雨露馀。壮节封侯应有日,青云回首是长途。
寄司马先生 其四。明代。庄昶。别无书寄去无诗,形迹俱忘老病时。昨夜朱弦弹绝意,只惟溪月洞云知。
秋夜。唐代。方干。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癸巳岁 其四。明代。王邦畿。天地既如此,人民岂复论。卖田供赋役,买米鬻儿孙。辛苦将谁告,忧思只自存。念予还有姊,饥饿在南村。
火候歌。元代。李道纯。欲造玄玄须谨独,谨独工夫机在目。绝断色尘无毁辱,清虚方寸莹如玉。极致冲虚守静笃,静中一动阳来复。初九潜龙须摄伏,进至见龙休太速。才见乾乾光内烛,或跃在渊时沐浴。九五飞龙成化育,阳极阴生须退缩。防微杜渐坤初六,退至直方金并木。六三不可荣以禄,括囊以后神丹熟。若逢野战志钤束,阴剥阳绝火候足。一粒宝珠吞入腹,作个全真仙眷属。一夫一妇常和睦,三偶三奇时趁逐。素女青郎一处宿,黑汞赤铅自攒簇。虚空造就无为屋,这个主人诚不俗。山岳藏云天地肃,烁烁蟾光照虚谷。
峡山飞来寺 其一。明代。邓时雨。峡束一江流,冥搜寄此邱。树藏猿洞隐,松老鹤窠留。扫石残碑认,封苔曲磴幽。梁萧遗幻迹,于此觅奇游。
和杨廷秀至后睡觉。宋代。王蔺。池塘春梦草初生,江左诗来得我惊。开秩快观醒倦眼,挑灯细读度寒更。追参李杜今无敌,挥斥侯刘独有声。一首敬酬三百首,深惭坡老和渊明。
贺李昉。宋代。范质。翰苑重求李谪仙,词锋颖利胜龙泉。朝趋建礼霞烘日,夜直承明月印天。圣主重知缘国士,相公多喜为同年。青春才子金门贵,蜀锦袍新夺日鲜。
是日晚独酌小吴山下 其二。明代。顾清。圣主湛恩宽雨露,美人嘉赠比琳琅。一杯自劝忽成醉,明日扁舟真故乡。
清平乐 答索琴。清代。邹祗谟。琮琤寒玉。清调随秋竹。旧时惯弄求凤曲。莫把朝飞轻续。一弹明月轻纱。再弹夜雨梨花。莫使高山流水,三分搀入琵琶。
窗外梅方开。元代。仇远。淡月江南树,香奇影亦奇。春前十二月,雪后两三枝。冷蕊疏堪数,孤根稳不移。西湖老仙宅,清梦夜何其。
漫兴五首 其三。明代。陆深。溪亭山馆隔花分,更起江楼和水云。八月木犀风雨信,遍抽缃帙散香芸。
别珠公。宋代。邓肃。我顷诗成准敕恶,寒江夜度秋萧索。曳杖从师得摩尼,洗空愁肠天地廓。年来狂妄婴逆鳞,去国三秋又出奔。隔墙后得绨袍旧,一笑唤回逆旅春。我心不转嗟匪石,方壮两遭天上斥。处处逢君道价高,万指方袍趋法席。白云天下妙林泉,看君又作新法缘。傥能容此无归客,便当结社追白莲。
师邵以南村归兴韵赋邻好十篇奉答 其四 鸡唱。明代。顾清。子声岂云恶,我食惭无功。怀哉祖豫州,起舞深夜中。
过曹氏坟庵在灊皖间蜀僧修静自天柱退居于此。宋代。宋庠。山郭屏仆从,取径问樵牧。短松新被冈,青嶂远遮屋。鸡犬无四邻,日月自两毂。阿师厌机缘,脱迹谢尘俗。是心大圆明,一室了具足。汲泉烹细芽,支铛炊脱粟。默坐契从三,诸方付藏六。我来同友生,得饱径眠熟。稍为微风醒,已欢畏景促。买山知几时,所惜负松菊。
长安遇冯著。唐代。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金刚随机无尽颂·离色离相分第二十。宋代。释印肃。荣辱空中响,迷真逐妄想。观其所由来,尽属虚捞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