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六国论朗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餍”,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已经。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为
39.谗:小人的坏话。
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5.当: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断。
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48.礼:礼待。名作动。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0.势:优势。
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4.势弱于秦。于:比。
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56.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57.下:指在六国之后
58.从:跟随。
59.故事:旧事,先例。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

2、 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3、 韩俐华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洵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75-83 .

六国论创作背景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二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参考资料:

1、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

2、 吕晴飞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 :756-758 .

3、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总1242-1244 .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朗读
()

猜你喜欢

恭俭汉天子,取士忌少年。
未应绛灌徒,廷中肯访贤。
徒为宣室召,复有长沙迁。

()
目为诗客不胜惭,唤作园翁定自堪。
抱甕荷锄非鄙事,栽花移竹似清谈。
野人只识羹芹美,相国安知食笋甘。
晚觉齐民书最要,惜无幽士肯同参。
()
肠结锥可解,眉皱熨可伸。
独不禁子规,日日啼春心。
春风醉行客,门外芳草深。
芳草已无路,行行又何处。
()
籍甚清湘守,修名所在闻。
宦途资畏友,家训仰严君。
归路飞丹旐,长空惨白云。
生刍不成奠,挥涕想江濆。
()
鳗井初生一缕云,鲍郎山下雨昏昏。
橹声呕轧秋空晓,水际人家尚闭门。
()

白石为砌瓦为房,有客行来店主忙。饼面之外无他物,前厨频问米泔汤。

()
朝游山南莫北隅,修竹之下手所披。
五步一顾立不趋,柔枝弱干千万余。
粲然笑倩多新奇,岁寒安用众穉为。
惊嗟怪怪丈人行,缟衣蓝缕冰斲肌。
()

群山开宝地,忆昔杖藜过。石洞馀冰雪,岩泉净薜萝。

虚空尘虑尽,疏散胜缘多。欲结东林社,相依老洞阿。

()

十年寒偏烈,天空落木前。乱山晴插雪,小店野含烟。

丹杮沿村卖,黄梁比户研。江南春信早,约到岭梅边。

()
夜程多晦昧,举步要分明。
肯以中途废,须寻直道行。
心灯长不烬,眼镜自然清。
白昼昏迷者,荆榛满路生。
()

地共乘春入,台经避暑过。离宫开梵宇,曲沼出洹河。

斜日啼鸦遍,寒烟蔓草多。沧江西岭外,含思瞩回波。

()

路出烟村俗驾少,江天落莫憎寒威。依依壶峤草树变,蔼蔼海门烟火微。

日脚下时一雁度,风头起处双鸦归。却拥残炉拨灰坐,冷煖世途空险巇。

()
南泉麻谷与归宗,道眼元来总不通。
去礼国师瞻相好,区区只到半途中。
()

清泉浣尘缁,灵药释昏狂。君诗发大雅,正气回我肠。

复令五彩姿,洁白归天常。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傍。

()

嫌将金粉斗春风,独撷兰英向月中。但愿君王采香去,更无人到馆娃宫。

()
我作长沙客,诸公多与游。
闻风亦云旧,识面怅无由。
忽辱高轩过,仍蒙古句投。
偶从旁舍去,不办小淹留。
()

屋外云山走海涛,商歌扣角气犹豪。把琴有各寻陶令,住笏何人记马曹。

生厌市声奁地僻,老增诗兴敌秋高。九峰三泖何如此,金谷池台半野蒿。

()

修明与夷光,二女同入宫。宫中各妍妙,并蒂双芙蓉。

如何姑苏台,惟说西施好。但见西施娇,不觉西施老。

()

太公逢干将,因息沛山阳。火德适尔昌,遂解腰间霜。

紫焰腾青天,白日无辉光。剑成汉高佩,蛇母哭道傍。

()
悟来降,我相街前乞八。
**地、似痴如黠。
万缘绝。
净清中恣饮,刀圭烂醉,灵台皎洁,惺洒自然光滑。
()

又作佗城客,趋庭道路长。一身行万里,三度涉重洋。

满院绿蕉暗,堆盘红荔香。重闱欣矍铄,献寿举霞觞。

()

碧黯塞榆,黄销堤柳,危栏谁料重抚。才情犹未减,指点惊如许。当时共伊东顾。为辞家、怕吟鹦鹉。衮衮波光,悠悠云气,陶写几今古。
生尘每怜微步。渺江空岁晚,知在何处。土花封玉树。恨极山阳赋。吹芗扇底余欢断,怎忘得、阴移庭午。离别苦。那堪听、敲窗冻雨。

()

此夜弯弓不上弦,名为残月又如鲜。五更回望东楼上,想是嫦娥遗片莲。

()
相恨相思一个人。
柳眉桃脸自然春。
别离情思,寂寞向谁论。
映地残霞红照水,断魂芳草碧连云。
()
万恶心除,千思意泯,自然罪病消亡。
寸灵念道,动静两俱忘。
清志如庞似许,任云水、到处为乡。
仙家好,茅斋幽阒,胜似住高堂。
()

嵬嵬圣石倚霄汉,障断濉南山一半。荒郊冰柱尽消融,霁日琼崖尚璀璨。

鹤仙剪木飞云端,玉女弄月坐石盘。可怜射猎人物远,瀑凌万壑弓旌寒。

()

小窗午枕梦初醒,特特来寻春径行。晴日暖风无俗客,岸巾柳底听新莺。

()

薄官如秋菰,冷淡不堪食。
学宫如傅舍,敞漏栖不得。
访君桥水东,一榻可容膝。

()

景倩实孝廉,精心事苫块。虽详褚公譬,谁能使居位。

一朝遘国忧,扶携入趍卫。宋栋垂欲倾,一木焉足赖。

()

大风吹山山欲倒,千树万树皆如扫。波涛压屋不惊鸥,天外閒情仗三老。

()

期会纷然不到诗,拙哉前计只心知。
纵当吏散庭空后,争似山行水泛时。
柳影半笼明处路,苇声轻窣暗边篱。

()

功名场上早抽身,不蹋长安陌上尘。明月清风无尽识,天将真景付閒人。

()

梅花拥林屋,潇洒极静深。
清风散余香,皓月登虚阴。
中有学古人,坐窥天地心。

()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
与君此时初别离。
金瓶落井无消息。
令人行叹复坐思。
()
独绕篔簹径,令人喜欲颠。
已持苏老节,更著祖生鞭。
傍舍应除地,新梢拟上天。
真成时夜卵,煨茁想明年。
()

满树牡丹相次红,客来不放酒盃空。
三分春色二分去,一处风光是处同。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飞落五更风。

()

六月一滴不沾土,连夜淋漓独何苦。红蕉碧梧语叶上,黄茅屋漏那能补。

鸡鸣嘐嘐天欲曙,况乃萧条在羁旅,吁嗟恨尔之秋雨。

()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

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

银竹方依檐住,瑶花又入帘窥。
一白本怜麦瘦,重来庆为梅迟。

()

荻风橘市。甚引人晓蝶,春鹃情思。贴梗垂丝,叶已飘零,谁料花偏弄蕊。

蔫然半坼如含笑,伴蘸水、芙蓉沉醉。怕老莺、乍得窥时,忘了送春香死。

()

暮天残照石城隈,指点荒闉首重回。正是落潮共潮去,明朝不更共潮来。

()
空山草木固能长,迩日曾经剪伐荒。
一笑为渠成解说,政防妨我步斜阳。
()

玉佩珊珊怯暮寒,青霄夜半蹑飞鸾。
真妃似念寻芳晚,别剪琼花与客看。

()

曲径馀榛路,穹碑剥藓痕。空廊僧不住,邻媪为开门。

()
昔别意何长,重来岁华改。
沉忧谁与娱,怀人邈江海。
褰衣涉汀洲,秋风被兰茝。
日夕零露繁,芳馨为谁采。
()
廿年无累一閒身,卜筑深源绝四邻。
屋外桃蹊刘阮路,门前柳色义熙春。
溪山处处从为主,麋鹿时时不避人。
自是顽樗非世用,敢言盛代有遗氏。
()

契丹始自幽州侵,石晋称臣祸古今。孙饭未知何所啖,帝羓已在杀胡林。

周宗薄伐关南复,宋祖销兵燕蓟沉。景贤相继开辽国,隆绪长驱向德深。

()

吴生重赴举,轻别得伤心。
贫友欲沽酒,豪家不典琴。
溪僧来会送,国士到争寻。

()

昔余赏朱生,飒爽埒李白。喉间白龙挂,宛若瀑布直。

此图传李神,即呼朱亦得。急还其家儿,置汝高斋壁。

()

桃都夜半鸡三唱,六龙飞出青天上。阊阖钟声报五更,千官齐簇蓬莱仗。

()
尺一东来唤我归,衰年已迫故山期。
文章曹植今堪笑,却卷波澜入小诗。
()
居士窗前檐蔔花,清香不断逗窗纱。
伤和错底风过关,照夜偏怜玉雪葩。
琼树未应矜洁白,金神端为发英华。
世间俗眼便红紫,试遣诗翁较等差。
()
老来筋力倦登山,契阔梅花几日间。
莫与梅花筋力倦,且推一雪阻跻攀。
()

露光洗高花,风力曳垂柳。上客请赋诗,主人起为寿。

()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
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
内观北斗。
斡转天关通慧口。
阴里生阳。
烹炼三魂七魄亡。
()
旗影翩翩整复斜,中天星月动光华。
千群貔虎方屯戍,万里鱼龙听鼓笳。
圣主自多开国老,小夷休恃上天槎。
却烦上将频思念,时问东门二亩瓜。
()

群山矗矗凝烟紫,万木萧萧向夕黄。岂是村翁恋秋色,故将轻舸下横塘。

()

七月七夕传奇事,千家万家祈巧针。思秋病客喜携酒,何处征衣闻捣砧。

风雨倚楼千里目,江湖回首十年心。帝阍我欲乘槎去,会看明河散积阴。

()

谈禅讲教不知家,芳草漫漫去路差。杓卜虚声禾老鼓,盘星错认洞山麻。

全无去就论空色,谁有心情说照遮。松月野僧须荐取,钓鱼人是老玄沙。

()

澒洞风尘莽未明,天翻地覆劫将盈。
翠华海上知何似,白首山中空自惊。
哭向莺花非世界,梦迷弓剑绕皇陵。

()

奇峰有此碧嶙峋,得到应无尘世人。随处寒苔皆鹤迹,多年秃树总龙身。

云中吠犬生虚籁,天半吹笙集上真。拟陟层巅通问讯,空山或有葛天民。

()

沧洲别几日,白发遂成翁。剩有烟霞癖,因高彭泽风。

开园依郭北,种菊傍篱东。为爱门前水,藤江一棹通。

()
孤雁声悲南浦,渔人冷彻归蓑。
独有耐寒琼玉,一枝先夺阳和。
()

镆铘又作一筹添,玉海雷轰待雨沾。閦老凤头高自插,侍郎鸡舌夜还拈。

风生静见头陀月,世冷深垂大布帘。莫学衢头痴架屋,千峰期尽脱廉纤。

()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
马蹄千里踏春风,为爱河阳制锦工。
首重儒宗新像设,不妨特地拜文公。
()
竟与鳏鱼似,无由浊蚁持。
百为元有命,一往复何疑。
残梦终难续,深忧暗自知。
邻雏夜啼忽,吾亦忆吾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