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铁柱杖

和子瞻铁柱杖朗读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晓上台高处,遥看岱岳尊。霞光明日观,云气起天门。

汉刻今何在,唐镵喜尚存。忆曾纵登览,胜事颇能论。

()

何处青冥会一冲,短翎应近井庐中。来时想见银塘静,去后休嗟蕙帐空。

自笑无鱼难久馆,谁言有鹄不如笼。归心一夜秋来月,吴水吴山几万重。

()

山实号青棂,环冈次第生。外形坚绿壳,中味敌璚英。

堕石樵儿拾,敲林宿鸟惊。亦应仙吏守,时取荐层城。

()
古刹浮屠映碧山,状元题墨最为娴。
游人倦憩尘心寂,云自青天水自闲。
()
剖竹估符墨未乾,先生雅意只青山。
潇然纸帐梅花梦,不到清香画戟间。
()

苍翁宰柏今几尺,菊居诗来双眼明。金精夜半风雨过,竹石草木皆成声。

()

吟诗莫学李太白,千首万言皆酒色。

吟诗莫学杜拾遗,一生抱恨长嗟咨。

()

松竹骚骚绕舍鸣,沙头一夜连雨明。冲泥裹饭浇新冢,野哭干霄共一声。

()

金声笠影满平畴,溪碓舂云一水流。含露绿茎和穗刈,衬霞红颗带芒收。

却看设网终驱雀,不信蹊田敢夺牛。新筑团焦晒香粒,胼胝手足得冬休。

()

微拆香喷鼻,低垂羞傍人。花中如此粲,未笑已生春。

()

紫貂寒拥鼻,绿螘细侵唇。
莲烛当时事,壶头此日春。

()

山灵拱护走风雷,万马云屯驻汉台。今日鼎成弓剑在,西风吹泪不胜哀。

()

红颜白面可怜子,杖藜饥走荒山里。翠眉新妇雪色儿,掩袖娇啼瘦如鬼。

道傍朱门照霜戟,肠断汝翁呼不起。金鱼象笏供樗蒱,纨裤终然愁饿死。

()

堂偃月,阁格天。一堂一阁构造完,金瓯天下已不全。

()

彼美丘园秀,风韵何洒落。考槃盱水湄,贫贱不陨穫。

冰椀荐溪毛,缟衣佩兰若。和峤松森森,王恭柳濯濯。

()
辛苦移家向溧州,微官只为斗升谋。
寻思终是西湖好,且与山僧野老游。
()

古人不可知,今人我对君。有时发狂嗔,太和自氤氲。

()
春风摇天宇,散策喜徐步。
乐与二三子,绿草池塘路。
鸠鸣桑枯春,川阔牛羊暮。
眷言益妍暖,更约穷逸趣。
()

高情能物外,结屋傍山岑。陶径黄花好,周庭芳草深。

通池千曲水,啼鸟四时音。试问荣枯事,何年一到心。

()
釂鼓及兰辰,鸣俦款契宾。
缛云生意藻,芳醴动颜春。
烛华迟昼短,声妙夺歌新。
莫令青岁歇,庭内咏他人。
()
一岁一归宁,凉天数骑行。
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
纵猎旗风卷,听笳帐月生。
新鸿引寒色,回日满京城。
()

景物凄凉异昔年,佛宫草树暗荒烟。千盘日色峰头转,百道泉声石上悬。

觉鸟有时酬客语,慈云何处伴僧禅。莫言楼阁成空想,地胜山灵亦变迁。

()

湖南人家养狸奴,夜出相乳肥其肤。买鱼穿柳不蒙聘,深蹲地底老欲枯。

谁将作枕置榻上,拥肿似惯眠氍毹。慵便玉枕分已无,孙生洗耳非良图。

()
要相逢,恰相逢。
画舫朱帘脉脉中。
霎时烟霭重。
怨东风,笑东风。
()

世乱无尔我,安心伏草茅。
从今离虿尾,向晚转花稍。
笔墨徜徉事,溪山淡泊肴。

()
远涉仍多病,那堪正蕴隆。
黄沙吹白浪,赤日照青枫。
天地支颐内,江山散发中。
一凉端足快,莫恨打头风。
()

卖卜严将卖饼孙,两贤高趣恐难伦。

而今若有逃名者,应被品流呼差人。

()

豫河曲北运河多,水转湾埼疾似梭。直港得风斜港背,橹声帆影两相和。

()

绣床倦倚怯深春,窗外飞花落锦茵。抱得琵琶阶下立,试弹一曲斗清新。

()

嫩绿似罗裙。寸寸销魂。春心抽尽为王孙。不分东风吹渐老,色映黄昏。

蝴蝶不留痕。飞过烟村。红藏几点落花魂。雨过苔边人不见,湿欲生云。

()

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景眼色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
咨予乏时才,始愿乃丘壑。
强走十五年,朱颜已非昨。
低回大梁下,屡叹风沙恶。
所欣同舍郎,诱我文义博。
()
船头更鼓恰三槌,底事荒鸡早个啼。
戏学当年度关客,且图一笑过前溪。
()
墙外辘轳金井。
惊梦瞢腾初省。
深院闭斜阳,燕入阴阴帘影。
人静。
()
呦呦中林鹿,那得伏鞍衔。
愧我蕨薇姿,尘埃敝朝衫。
山人不归山,颇被猿鹤谗。
欲追甫白游,千古感至諴。
()
谢遣弓旌久掩关,十年坐阅几蒲团。
老臣惫不堪将橐,丞相嗔因乞挂冠。
庙算浑如孤注赌,林栖未保一枝安。
暮云万叠江闽远,相见除非插羽翰。
()
夕舂正是隔前溪,江路行人犹未归。
我笑卧龙成底事,晨光尽欠踏熹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