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30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85-486页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8页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富老还家自蜀川,蜀民能说府公贤。朝廷吏重二千石,乡里人稀七十年。
花雨小车东郭去,竹凉高枕北窗眠。请看五福陈洪范,造物于公赋予全。
吾乡富友文擢顺庆府同知三年升保宁府知府以七十致仕顺庆经历陈暹会予于京师言其事喜诗赋之 其二。明代。程本立。富老还家自蜀川,蜀民能说府公贤。朝廷吏重二千石,乡里人稀七十年。花雨小车东郭去,竹凉高枕北窗眠。请看五福陈洪范,造物于公赋予全。
观棋。宋代。强至。斗智不斗力,一枰思解围。防人甚勍敌,平地有危机。蜗角争先后,狼心竞是非。傍观缩手者,往往见精微。
浣溪沙。宋代。黄机。墨绿衫儿窄窄裁。翠荷斜_领云堆。几时踪迹下阳台。歌罢樱桃和露小,舞余杨柳趁风回。唤人休诉十分杯。
送高桂阳之任二首。宋代。刘宰。清才宁合驾缇车,天上新分竹使符。此去专城重摩抚,向来沙笔几嗟吁。南州想见歌何暮,北府犹闻戒疾驱。更恐掖垣须敏手,未应千骑出重湖。
寿李冢宰对泉老师。明代。张萱。黼扆勤三事,台符肃六联。明廷求柱石,间气应奎躔。迹旧伊耕野,名高岳降贤。老臣新宠渥,圣主晚恩偏。特起东山枕,爰窥北极璿。文章增气色,寰海尽陶甄。履曳星辰上,衡持日月边。回春在一笔,造命总三铨。巨室瑰林辏,高旻朗鉴悬。乾坤八座正,桃李四时妍。彗业金轮转,圆明玉版禅。已登菩萨位,且现宰官缘。福介悬弧日,期逢执象年。尊开既醉宴,花满艳阳天。兰戺翔和霭,槐衢覆瑞烟。冈陵欢祝愿,冠盖盛鸣翩。白鹿瑶华丽,青牛紫气旋。麟祥应麇至,鸿羽正飞骞。撮上难增岱,洪流讵纳涓。好由工瑟后,恩在扫门先。岂有千金骨,谁云百练铅。惭摛鸡树草,空簇凤池仙。已滥青黄饰,宁忘顶踵捐。且将三祝语,聊续九如篇。
莫春过故宫。宋代。耶律铸。柳陌风来雪满沙,锦宫春老野人家。莺莺燕燕空饶舌,明日西园自落花。
水仙子·搅柔肠离恨病相兼。元代。乔吉。搅柔肠离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顿塌在眉尖。税钱比茶船上欠,斤两去等秤上掂,吃紧的历册般拘钤。
次韵学士兄富阳道中。宋代。李弥逊。长江送客静波澜,路入回溪第一湾。石濑横陈潮力减,风樯陡转橹声闲。驱除方寸无穷事,领略平生未识山。自笑疏慵似中散,政宜托落水云间。
题太乙真人莲叶舟图。明代。杨士奇。至人乘汗漫,遗世若虚游。不假桂为楫,飘飖一叶浮。仰观天宇澄,俯视洪波流。茫茫荡无垠,泛泛任去留。富贵多忧虞,仙道我所求。弱流倘共济,从之览十洲。
张文潜安行解嘲。宋代。潘大临。为邦虽陋勿雌黄,我曾侍立苏公旁。见公颜色不憔悴,不似贾谊来江湘。它州虽粗胜吾州,无此两公相继游,
泊青县。清代。释大汕。扁舟秋水采芙蓉,夕照河亭乱草蛩。堤畔暮鸦依老树,风前落叶应疏钟。归人乘月来清啸,断雁鸣霜度远峰。记得当年游览处,城边不见两株松。
与应真遇。宋代。释居简。神游八极乘风车,小复按辔凌谽谺。龙湫下瞰不咫尺,下有深窦无底无津涯。应真长年一扪膝,俯观尘滓井底蛙。朝来岩室忽阒寂,水流山空鹊槎槎。浮云出岫杳杳不可絷,锡声小振巅云丫。问之何以出山去,一笑不知山日斜。共看八纮净如洗,五云明洁从东嘉。山川所钟一人耳,半千千载何其遐。经纶才大辅以德,八斗一石初何加。天公不忍世寂寞,憖遗一老为国华。一经指授豹则虎,未获印可龙仍蛇。去寻宿觉言外意,助发康乐毫端花。粲然颖脱世间语,简古佶屈仍聱牙。称扬此老长不老,岂惮弱水蓬莱赊。纶巾羽扇凛如画,恍然来泛丛霄楂。群仙奔走敬且肃,百神呵护严不哗。知公醉经不以酒,玉盌自浇新露芽。谓言正传仅如缕,邪说诐行纷于麻。正音一震击聋瞽,洗空乱耳秋池蛙。廉隅道丧日滋甚,习俗侈靡相矜誇。清风俭德起颓俗,革去极侈仍穷奢。黄金羁勒驾款段,青丝络头闲渥洼。小施尺箠试鞭策,驽骥庶毋遗等差。振衣小作一年别,伛指盈阙之虾蟆。
淮阴侯。清代。李宗渭。饭信谁?淮阴母。杀信谁?汉宫后。饭惜英雄杀忌才,千古具眼此两妇。有贤不用斯亡身,重瞳区区真妇人。
南乡子(忆春)。宋代。张炎。歌扇锦连枝。问著东风已不知。怪底楼前多种柳,相思。那叶浑如旧样眉。醉里眼都迷。遮莫东墙带笑窥。行到寻常游冶处,慵归。只道看花似向时。
长相思二首 其二。南北朝。徐陵。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髻。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