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唐代。李贺。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参考资料: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6-147
李贺是唐宗室后裔,不过到了父亲李晋肃一代,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诗人幻想通过科举之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彻底摆脱现实的贫穷落魄,却因种种原因,应举受阻,仕途受挫。《感春》是诗人在春日感于自己的贫困落魄、不为世用,抒发愁闷之作。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69-772
李贺诗歌总的特色是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牛鬼蛇神纷至沓来,其诗歌内容多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外化物。这首《感春》却颇为难得,从中可以窥见李贺的生活景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时序正是春天。春天本应是万物恢复生机之时,世人在寒冬季节早在盼望春暖花开的春天。但在李贺眼中,春天却是一片愁红惨绿的伤心物。“萧条”之上着一“自”字,更显出无可奈何的凄凉。为什么诗人对春而伤春?诗中继续道:人处穷困潦倒之中实在难生赏春的雅兴,对花无端生悲。“北郭骚”是出现在《吕氏春秋》中的一位穷困之人,李贺将他比喻自己家境的萧条。
颔联承接首联之意,继续状写穷困之景况,也见出心中的悲凉:榆叶薄如莱子钱,舞儿腰若袅袅柳。这里需作一些解释:榆树之叶,其状如钱,中间有孔,人又称榆叶为榆钱。而莱子钱则是南朝宋废帝景和元年所铸的一种钱币,极薄,故价值也低。“榆穿莱子眼”意指家中贫寒,钱财无多。“舞儿”是诗人自比,穷困落魄已使自己骨瘦如柴。舞儿腰细原也是一种美,但到了李贺笔下,却令人起几多感慨。写家境萧条却不正面说出,寓意榆钱、细腰,其痛苦意味又比正面说出更为深长。
第三联中,诗人暂时置下贫困的愁苦,用两句话写春景。春日融融,落花游丝在静静的太阳光下无声无息地飘荡,时而几声伯劳鸟的哀鸣,把人的思绪带回到伯劳因被后母所害而化鸟的悲惨故事中。这两句写得蕴含无穷。现在无从考证短命的诗人是否曾经娶妻成家,但单看这两句,一丝渴望获得平和温暖的家庭、能与子女共享天伦的情思是以一种十分凄苦的笔墨写出来的。笔下经常出现“秋鬼”、“败坟”、“冷血”字眼的诗人心中原来也有着这样一颗温热、渴望的心。
尾联写的是拿起胡琴来排遣胸中的遗恨,将满腔的心事向琴槽诉说。自古才人多落魄。偏偏柔弱多病的李贺注定了没有发迹的希望,绝望的诗人只能遨游神仙鬼怪世界,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与神鬼之精神相接,以此来取得心理的平衡。诗人身处贫困潦倒、忧郁悲愤的处境,其内心的痛苦纠缠着他的灵魂。所以,在诗人听来,弹奏的胡琴声中也像是寄寓着诗人的怨恨,而自己满怀愁闷,却又惟有弹琴来排遣。胡琴声骤然而急,声声滑落琴槽,这又正似啼血的杜鹃、哀鸣的伯劳。
运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贺诗歌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自然类意象,还是社会类意象,其诗歌中核心意象群的审美特征就是“凄怨”。而形成这一审美意象的原因则是在于诗人凄怨的心态和情感。杜牧评其诗为“怨恨悲愁”。这首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美好,烘托诗人的凄苦,以榆钱、柳断补足“萧条”之意。“神燕”、“伯劳”寄托了诗人盼祥瑞、避凶灾的美好愿望。“胡琴”成为了诗人排遣苦闷的工具,而“琴槽”则成为了诗人诉说心事的对象。诗人对这一连串的意象,进行了极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种饱“悲”之美,借以强化了诗人的悲惨不幸。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69-772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城边柳条。元代。吴克恭。城边柳条春意动,近者力至复低垂。须令傍水留披拂,不独撩人管别离。过月即看邻绮树,卜巢还许借黄鹂。荒州物色犹如此,若在御沟应更奇。
重昭王仲扶有赠。清代。马潜。龙眠柳色黯河梁,烟瘴黔中点鬓霜。九载各怜犹故我,一尊相对且他乡。夭桃艳艳春风静,古柏森森白昼长。执手早愁分手易,窗前飞絮又茫茫。
秋兴。宋代。陆游。谁敢轻他万户侯,一生赋分在沧洲。屋穿况值雨骑月,路恶更堪风打头!此世极知同逆旅,吾身亦自是悬疣。乞钱买取青芒屦,烂醉三条二华秋。
此君堂。宋代。庄公岳。使君新构此君堂,手植玲珑玉万行。洗濯清风消暑昼,敲摩直节任寒霜。萧森一径长年碧,洒落高轩四座凉。金斝交飞宾就醉,夜深留待月华光。
拟南梁慧偘法师独杵捣衣。宋代。贺铸。峄阳桐杵鸣,莲岳石砧平。待谁相应节,要自不胜情。吹衣风稍急,吊影月微明。会有不眠客,听此断肠声。
送杨少府贬郴州。唐代。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露坐。宋代。吴则礼。织云卷穷秋。天宇净如洗。轻飚入高梧,策策鸣不已。浩歌步前楹,俛仰多可喜。晖夜如相亲,辉辉过书几。
戏成。清代。孙元衡。一室难为理,卑栖傍草莱。秋衣炎未著,夜户瘴难开。肘腋防蚊患,床帷告蚁灾。从教迟簿领,莫遣负樽罍。
寄崔万芳夔。唐代。皎然。气杀高隼击,惜芳步寒林。风摇苍琅根,霜剪荍y9心。归思忽眇眇,佳气亦沉沉。我身岂遐远,如隔湘汉深。事迩智莫及,愿乖情不任。迟君忘言侣,一笑开吾襟。
上朱晦庵。宋代。曾极。玄天默无言,妙契有伏义。爰初画八卦,圣学乃肇基。於皇陶唐氏□心折危微。鲁叟述六经,为世立范围。正色斥诐淫,邹孟独先几。道丧向千载,华风变醇醨。皇纲一以折,属此文明诗。真儒出河洛,坚白不磷缁。探我囊中胶,续彼桐上丝。徽音嗣正始,但惜和者稀。祥麟虽见获,凤鸟终来迟。珍重武夷翁,斯文今在兹。岩栖三十年,著书觉群迷。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趋隅偶未谐,夙昔梦见之。散发弄五弦,弹作南风诗。曲终起长嗟,弦绝有余悲。止止不复弹,缪然歌采薇。鸾翮有时铩,鸱鸢刺天飞。公乎抱高寒,岁晚将安归。
导引。唐代。无名氏。九清云杳,飚驭邈难追。功化盛当时。保扶仁圣成嘉靖,彤管载音徵。天都左界抗华榱。仙仗下逶迤。宝楹黼帐承神贶,万寿永无期。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唐代。白居易。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云树霭苍苍,烟波澹悠悠。故园迷处所,一念堪白头。
于越亭。宋代。姜夔。松尾飕飕石浪寒,胡啼番曲转声酸。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
秋冬之间鄂渚绝市无蟹今日偶得数枚吐沫相濡。宋代。黄庭坚。勃窣媻跚烝涉波,草泥出没尚横戈。也知觳觫元无罪,奈此尊前风味何。
秋风。宋代。王安石。揫敛一何饕,天机亦自劳。墙隈小翻动,屋角盛呼号。漠漠惊沙密,纷纷断柳高。江湖岂在眼,昨夜梦波涛。
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唐代。刘兼。素律初回枕簟凉,松风飘泊入华堂。谭鸡寂默纱窗静,梦蝶萧条玉漏长。归去水云多阻隔,别来情绪足悲伤。霜砧月笛休相引,只有离襟泪两行。风送秋荷满鼻香,竹声敲玉近虚廊。梦回故国情方黯,月过疏帘夜正凉。菱镜也知移艳态,锦书其奈隔年光。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肠。
早春日山居寄城郭知己。唐代。于武陵。阳和潜发荡寒阴,便使川原景象新。入户风泉声沥沥,当轩云岫色沈沈。残云带雨轻飘雪,嫩柳含烟小绽金。虽有眼前诗酒兴,遨游争得称闲心。
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唐代。白居易。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李与贤来访,自言所居幽胜,甚似剡溪·因以。宋代。杨万里。漫浪江湖天一方,故人不见两三霜。对床说尽平生话,黄叶声中秋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