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唐代。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参考资料:
1、《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到严十五晦朔郡酿不佳求於都下既不时至欲借。宋代。陆游。桐君故隐两经秋,小院孤灯夜夜愁。名酒过於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溪山胜处身难到,风月佳时事不休。安得连车载郫酿,金鞭重作浣花游?
田家杂咏十二首 其二。清代。王季珠。馀韵悠然放鸽铃,沿堤补柳类添丁。庭前飞舞杨花白,檐下啁啾竹叶青。双尾盐鱼供学究,一肩乌彘荐先灵。持家本系家翁主,妇女烦言未便听。
池莲初著数花。宋代。周紫芝。数枝临水见纤娥,新采红蓝染袜罗。传语薰风莫吹去,且容留眼看微波。
黔中岁暮漫兴。清代。许虬。紫电飞驰尽锦袍,悲风猎猎下城壕。夜闻北里歌声合,晓望南云杀气高。岂有功名如绛灌,独尊刀笔到萧曹。长安只在青天上,莫忆春明露井桃。
春晴。宋代。陆游。一庭舞絮斗身轻,百尺游丝弄午晴。静喜香烟萦曲几,卧惊玉子落纹枰。新春易失遽如许,薄宦忘归何似生?安得一船东下峡,江南江北听莺声。
出省有日书事和永叔。宋代。梅尧臣。辞家彩胜人为日,归路梨花雨合晴。庭下秋千应未拆,笼中鹦鹉即闻声。千门走马将看牓,广市吹箫尚卖饧。已是琼林芳卉晚,不须游处避门生。
秋日同韩景圭游文塔。明代。杨国柱。雨后秋光洁,携朋到上方。世情无点染,吾道自清凉。非为谈经乐,多因寄傲狂。泾流还咫尺,欲共泛沧浪。
和缉熙谒文信公富田祠。明代。罗伦。杖屦春光满一峰,文山猿鹤若为容。乾坤卧榻还他主,伏腊讴歌信野翁。夷夏有情回白日,兴亡无计奈西风。檐花落尽灯前雨,懒听南禅半夜钟。
东江堤 其二。明代。祁顺。前有邓侯,后获杨尹。不忘前功,深悼民隐。偷安匪难,心所不忍。兴役虽劳,职所当尽。爰相爰度,爰复旧规。民力不伤,民心愉怡。安生乐业,俗恬以熙。施于子孙,曷有已而。迨入我朝,堤尚如故。数十年来,不怠脩补。至我周丞,完治尤固。捍民之灾,俾获其所。民获其所,颂声以形。恒产不亏,室家攸宁。德在人心,功在朝廷。载于金石,垂千万龄。犹愿后人,念兹重役。克继克承,罔坠劳绩。嘉惠吾民,有永无斁。我歌我诗,用播乡国。
晚花。宋代。虞俦。花开春已去,春在此中藏。可恨芳菲晚,翻令气味长。繁阴供翠幄,轻暑绚红妆。莫起后时叹,时来未遽央。
宿宝庆寺。明代。陈琏。衣冠笑整入都城,假榻丛林分外清。凉入梧桐风渐急,香传薝卜雨初晴。斋筵屡设酥酡供,经室常闻梵呗声。独爱禅师知我者,交情还似在鸡鸣。
十一月二日自襄阳赴谷城将游太岳。明代。顾璘。晓出襄阳郭,暮投谷城徼。地势益高衍,山形稍奔峭。风霁云雾豁,残阳露微照。天乎借良辰,人也谐宿好。明登崒嵂间,千里骋遐眺。
双涧寺二首 其二。宋代。黄庭坚。山陕江深屋翠崖,夜钟声自瓮中来。长松偃蹇苍龙卧,六月涧泉轰怒雷。
游三茅观。明代。史鉴。山势西来尽,江流北望遥。神仙长在世,日夜再闻潮。药采新生术,篱编旧种椒。不须句曲远,聊此永今朝。
琼瑶万斛泻孱颜,曾界青天挂碧山。溅沬止馀残滴翠,涓流空洒旧苔班。
何时地轴翻雷电,不见天风响佩环。可是冯彝新捲去,欲为霖雨到人间。
十二日邀集韩寅仲阮唯仲余士翘韩绪仲南山观瀑时春晴泉涸赋而戏之。明代。张萱。琼瑶万斛泻孱颜,曾界青天挂碧山。溅沬止馀残滴翠,涓流空洒旧苔班。何时地轴翻雷电,不见天风响佩环。可是冯彝新捲去,欲为霖雨到人间。
鹊桥仙 赠可行弟。元代。许有壬。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南坡一室小如舟,都敛尽、山林清致。竹帘半卷,柴门不闭。好个暮春天气。长安多少晓鸡声,管不到
和张文裕安寒十首。宋代。司马光。何处安寒好,初寒游奕园。林间叶未尽,篱底菊犹存。结竹为庵小,开炉冓火温。谁言处城市,岭寂似丘樊。
和后村刘甫纪梦。宋代。王迈。梦怀谏纸立前厢,梦觉披衣起纲详。斗断章取义旧谣仍搞奏,籯金往训觉增光。穹官贤职一时事,令子直臣千载香。报答君亲良月日,未应垂钓老沧浪。
题灵鹫寺。宋代。黄初庵。屋畔危岑耸佛青,客归僧定掩云扃。洞猿窣窣循墙过,几上偷翻贝叶经。
欧子直自南岳返讯之。明代。王夫之。灵壑有冬荣,幽人时晏出。天物无孤清,闲情自相匹。徘徊度飞鸟,乘凌俯落日。虚旷断不穷,丹碧绚非一。夕宿抱馀爽,各言纷欲悉。岂无濠上情,言眺双径逸。神晤遗形区,于焉记良昵。
和吴主簿诗六首 春月二首 其一。清代。王筠。日照鸳鸯殿,萍生雁鹜池。游尘随影入,弱柳带风垂。青骹逐黄口,独鹤惨羁雌。同衾远游说,结爱久生离。于今方溘死,宁须萱草枝。
和和之南斋画壁歌。宋代。梅尧臣。终南下临长安城,峻栏高槛黄金嬴。嵩山亦近洛阳陌,鲜车怒马一日程。大梁平广匝千里,不见云峰来眼底。其间自有高趣人,扫室呼工岩壑启。初疑巨灵勇擘华,不比将军能聚米。暗雨轻烟满室中,尘事如脂一朝洗。又将余力作修竹,石上数茎风撼玉。叶斜枝亚寒声尽,节老根狞生意足。何须践苔眠绿阴,然後始为嵇阮公。三贤歌咏已见意,舞女不须颜整簪。
和陶拟古九首。宋代。苏轼。沉香作庭燎,甲煎粉相和。岂若炷微火,萦烟嫋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
咏美人在天津桥。唐代。骆宾王。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哭王赞府。唐代。陈陶。白水流今古,青山送死生。驱驰三楚掾,倏忽一空名。金玉埋皋壤,芝兰哭弟兄。龙头孤后进,鹏翅失前程。愁变风云色,悲连鼓角声。落星辞圣代,寒梦闭佳城。伊昔来江邑,从容副国英。德逾栖棘美,公亚饮冰清。大厦亡孤直,群儒忆老成。白驹悲里巷,梁木恸簪缨。陇遂添新草,珠还满旧籝.苍苍难可问,原上晚烟横。
客有传黄戎州三绝句者因次韵。宋代。晁说之。驴技已过目,戎衣方骇心。文章端自误,痛悔空在今。
梁明堂登歌五首 其二 歌赤帝辞。南北朝。沈约。炎光在离,火为威德。执礼昭训,持衡受则。靡草既凋,温风以至。嘉荐惟旅,时羞孔备。齐缇在堂,笙镛在下。匪惟七百,无绝终始。
柬丘阁老先生。明代。祁顺。岭海钟灵自昔闻,乾坤间气此氤氲。九千里外生贤相,五百年来遇圣君。人望伊周隆至治,天教濂洛振斯文。牙签满架劳分借,抄诵无能叹白纷。
姑苏杂咏 孤园寺(在洞庭山,梁散骑常侍吴。明代。高启。欲问南朝常侍宅,已为西域化人宫。山僧归带渔舟雨,湖鸟来闻粥鼓风。橘柚垂檐秋殿暗,波涛惊座夜堂空。给孤长者谁曾见,应在烟云杳霭中。
既离成都,故人送者远至汉嘉分袂,其尤远而。宋代。范成大。我本住林屋,风吹来锦城。锦城亦休乐?所乐多友生。相从不知久,相送不计程。横绝峨眉巅,欲去有余情。吾宗盖难弟,李郭人中英,二杨懿文德,谭子资粹清。相视心莫逆,剧谈四筵轻。明朝各回首,云水相与平。我今投绂去,行且扶藜耕。凄凉别知赋,慷慨结客行。後会岂不好,路长恐寒盟。诸贤乃不凡,骨相有功名。大厦罩群木,明廷朝万灵。王畿坦如砥,结绶当同登。道傍石湖水,谁能叩柴荆。梦中傥相见,秉烛听残更。
六月二十二日守陴百姓始下城。元代。方回。本不食官粟,亦令登敌楼。鸣桴木杪急,传箭夜深愁。暗蹑蛇缠膝,尘搔虱满头。传闻贼寨破,今日得归休。
约叔真二首。宋代。华岳。半间屋抵斗来大,一个身同山样高。侧坐斜眠俱不得,烦君除去一牛毛。
钱丈处和和所寄韩子云约赏梅句复用前韵谢之。宋代。吴芾。曲生为我惠然来,陡觉春浮潋滟杯。饮罢冥搜无好语,但将风味属江梅。